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看道德
常州三中 杨春玉
有幸听到刘教授关于德育的深度见解,结合自己政治教师的专业背景,我对道德也有了一些更多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有个经典理论,即真理具有相对性。从空间角度看,真理会因为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真理具有条件性。从时间角度看,真理会因为不同的历史阶段而出现变化,即真理具有具体性。在刘教授的讲座中,我体会到了,道德会因为时间、空间、关系、文化、性别、年龄、职业而不同。 道德具有相对性。
从康德的哲学思路来看,真正的道德又是纯粹的。个人认为,当不为所有条件所累的纯粹的道德就又具有了绝对性。当道德从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意味了人类的整体文明达到了最高点。作为“社会人”的我们,面对道德两难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更多地呈现出道德的相对性,要考虑到两难道德情境的综合条件,做出相对比较正确的选择。
做一个纯粹的人,看起来要求很低,其实要求至高。在走向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纯粹的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整个社会都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
道德具有相对性
时间:原始社会把老人吃掉是美德,现代社会是孝敬老人是美德
空间:城市和农村 (大声说话、吐痰、保护绿化)
关系:亲兄弟,明算账(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
文化:美国老太太住敬老院
性别:男性(讲公正) 女性(讲关爱)
年龄:小孩子听话与服从是美德
职业:美国记者兴奋(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
亲密关系:爱是由多变一,是融合
一般关系:尊重是保持距离
敌对关系:竞争敌对是离开
生产方式改变,道德调节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