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政治>>成果分享>>文章内容
积极-心理-班会课(赵俊)
发布时间:2013-09-0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徐晴
积极—心理—班会课 ——论心理—道德教育的实践新探索 摘要: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融合点,心理—道德教育应运而生。而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挖掘教育资源,将积极心理学、心理辅导课、班会课相结合,探索出一种积极——心理——班会课的新形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会课;心理—道德教育 每年,上至政府机关,下至学校,都会把握各种契机,举行各色的德育活动。然而多年以来,道德教育效果不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既令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者感到沮丧,也让其它教师和学生怨声载道,他们认为,这些活动就是耗时费力,没有意义。原因何在呢?撇开现行教育制度下的应试压力,道德教育形式本身存在某些问题。不知学生心理特点,不解学生心理所惑,不明学生心理所需,往往使多数活动最后都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早在上世纪末,班华提出了“心理—道德教育”这一概念,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这是在中国文化与教育实践的土地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新型教育模式。如何将此模式应用于实践?本文将阐述在实践应用中探索过程。 一、 道德教育涵义及形式 (一) 道德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中指出:“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教育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道德教育排在德、智、体、美诸育之首(即所谓“道德教育首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重要。”可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的是,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重在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 (二) 班会课 从以上的涵义可以看出,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对于学生进行的价值引领与道德判断。在中小学中,班会课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中发挥看重要的作用。现在应用更多的就是主题班会。 所谓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策划,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的一种自我教育、自学成才的活动。主题鲜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讨论思想品德问题,也可以讨论班级工作,还可以让学生交流思想,开展表扬与批评。形式多样,主题报告会、演讲和竞赛、座谈和辩论、文艺表演、经验介绍等。让每个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道德素质。 然而在班会课现状中,却违背了初衷。要不就是班主任一言堂。从思想动态到纪律、从考勤到学习,从卫生到作业,拉拉杂杂说一大堆,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听进去,什么作用都不起。要不就是场面热闹,却无内涵。如一节《自信伴我行》的班会。内容有:小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发言(你自信吗)、配乐诗朗诵《自信之桥》、小品《自信才美丽》;全班宣读《自信》宣言书。最后就成了,班干部应付差事,同学无聊撑场面。如何才能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 二、 心理教育涵义及形式 (一) 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理教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1]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 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其目标为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重在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 (二) 心理辅导课 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显的今天,心理教育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与重视。各类学校积极挖掘本地资源,采用各种形式开展活动,以期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和完善人格。心理辅导课是心理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它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2] 心理辅导课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在平等真诚的氛围中,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体验和感受,从而获得成长。然而在应试的压力下,心理辅导课的课时极其有限,而且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是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整合。班主任则是心理教育强大的支持力量,而班主任的心育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 心理—道德教育涵义及形式 (一) 心理—道德教育 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在分析学生的问题时候,总是可以发现心理原因和道德原因共同存在。如一起青少年团伙抢劫、强奸案,罪犯均为初、高中生,从这一案件的表层原因分析无疑是道德沦丧,但深层追究会发现,在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爱寻找刺激的心理特点之上,再加上道德认识模糊时就有可能走上“街头拦路行凶”。而现在很多中学生自杀案例背后,除了自身的认知偏差、耐挫力差等心理原因,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悲剧发生的根源。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更好地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于是提出了以心理教育为基础,道德教育为导向的“心理—道德教育”。这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指二者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教育过程。[3] (二) 心理——班会课 在“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的引领之下,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我们尝试将这两大教育的实施形式相结合,取长补短,“心理——班会课”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将心理辅导课与班会课相结合的探索。调动班主任的力量,利用班会的形式,融入心理辅导课的理念,实现更好的教育功能。比较来看,其有以下特点: 1、 从主题来看,在道德目标的引导下,更加细化心理目标。在传统班会课的目标中,更加明确主题,并将主题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挖掘在此道德目标之下,与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从而培养、训练,在完善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实现道德目标。什么主题最能感动学生?综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能引起兴趣,这是前提;二是具体可感,越是感性的信息,对人的情感的刺激度就越大,空洞、苍白、抽象的理性信息对人的情感的刺激度是很小的;三是越原始、越真实越好;四是能吸引人的多种感官参与;五是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净化人的心灵。否则就没有德育价值。 2、 从形式来看,更注重活动性、体验性和全体性。从传统的班会形式看,虽然活动较多,但较浮于表面,只有少数同学参与其中。心理——班会课是以活动为中介的,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舞台。活动的组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活动的设计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角色活动起来;活动的设计要便于学生的真情流露,让学生在活动中敞开心扉;活动的内容要有相当的内涵,有一定的深度,耐人寻味,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启发;活动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提供一定的时空,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价值检验、行动体验。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应用于其中,如热身活动、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心理自述、游戏活动等等。但并不是活动形式越多越好,有时一个活动贯穿始终,获得的效果会更出人意料。 3、 从参与角度来看,心理——班会课与传统的形式一样,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但其又有些不同,教师需要更多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坦诚相待,这样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情感的相容,才更易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最佳的“心理场”,才会实现最初的目标。 四、 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心理—道德教育新探索 (一)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相对于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范畴有三个方面,积极经验,如快乐、主观幸福感等;积极物质,如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环境,如社会关系、家庭等。研究者认为,只有培养个体积极的力量,真可能真正防止心理问题的出现。积极心理学认为,并不是在问题产生之后,去想办法解决。而是在问题产生之前,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之中,就去挖掘积极的力量源泉,培养积极心态。[4] (二) 积极——心理——班会课 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之下,心理——班会课又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于是我们也将这类课程称之为积极——心理——班会课。而相伴随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更为积极。相对来说,以前的主题更多的是在班主任发现班级最近的共性问题,或是某种社会背景的契机之后而形成的。简言之,更像是“就问题论问题”,只是单纯的解决问题,并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之下,积极——心理——班会课的主题可以与问题无关,只是与学生的积极的经验、品质和环境有关就可以成立。 2、 过程更为积极。积极心理治疗主要包括五个阶段:观察和保持距离、调查、场合鼓励、语言表达和扩大目标。在积极——心理——班会课中,我们也将此内容融入到课程的内容中。积极心理学注重在过程之中,个体的对于自己的认知,积极的思维角度、鼓励的运用以及最终目标的扩大与生活化。于是,积极的故事激励、事件的真实再现、表扬与被表扬更多地应于课程之中。 3、 目标更为积极。与先前的“解决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在积极——心理——班会课是为了培养学生更为阳光的心态和积极的品质,体验幸福,品位快乐。 总之,在本土化的心理—道德教育的指导下,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心理教育的发展,道德教育的拓展,学生的培养定会在实践的不断的探索中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班华主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2] 吴增强主编:《学校心理辅导通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215页。 [3] 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 (哲学社科版),2005(1). [4] 冯林主编:《积极心理学》,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常州市第三中学 赵 俊)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