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政治>>教学科研>>文章内容
论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危机教育
发布时间:2013-09-0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徐晴
论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危机教育【摘 要】高中政治新课改中,增加了《文化生活》模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当前国际国内文化现状的忧虑。可以说,文化危机是《文化生活》的灵魂。加强文化危机教育是提升我国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繁荣我国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引导学生应对“信仰危机”的重要路径。我们可以从挖掘教材资源,找到文化危机教育的依托;渗透教学过程,抓住文化危机教育的关键;关注多级试题,找到文化危机教育的突破口等方面加强文化危机教育。【关键词】文化危机 文化生活 信仰危机 《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思想,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政治新课改中,国家课程增加了必修3《文化生活》模块。在新课改“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为什么增加这一必修模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面对当前国际文化竞争、国内文化现状的诸多问题,“提高针对性、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1]由此可见,文化危机教育是《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加强文化危机教育的必要性(一)加强文化危机教育是提升我国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文化竞争力的现状又如何呢?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有了很大发展,比如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嫦娥二号成功升空,《中医针灸》和《京剧》等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天河一号”计算机一举夺得世界冠军等等,无一不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强大竞争力,也让我们的学生无比骄傲与自豪。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是由它们制定的,这使我们面临不平等的极大压力。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做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西化、分化我国,我们的文化安全维护极为迫切,而这一重担无疑将落在我们的青年学生身上。(二)加强文化危机教育是繁荣我国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人自豪。但理性观察,现状堪忧。首先,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现状堪忧。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却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支离破碎,却在韩国有相当完整的保留;传统县学和书院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在韩国至今却还有300多所……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这对儒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无疑是莫大的讽刺。其次,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现状堪忧。1998年,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在全球赢3亿美元票房;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横空出世;2011年,《功夫熊猫2》再续辉煌……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在另一国家生根发芽,并且最终成为另一国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有关这个节日的庆典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一个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被别人开发利用,并形成一种新的成功的产业化元素,反过来又输入本国,影响或制约本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怕的民族悲哀。这样的客观事实,很容易激起我们学生的强烈共鸣,都能意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但是,这种“义愤填膺”、“捶胸顿足”、“痛心疾首”只是表象的反应,也不能阻止他们对《功夫熊猫》这些优秀文化作品的喜爱。何况,消极的抵制只能表现出文化的不自信,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和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从来都不是我们的正确态度。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什么都有国界,唯独文化没有国界”。“文化是流动的,也是漂移的,谁也无法控制这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流动与漂移。”[2]这种文化本身所固有的特点,使得我们在面对当前传统文化的发展时,必须思考“攻”与“防”的关系问题。兵家有云: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如何“进攻”?我们都知道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也努力了,比如说,我们引进好莱坞的特效技术、市场运营模式等打造中国的大片,而实际是大牌明星的堆砌和特效的炫技,内容空洞;我们也重视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甚至以法定节假日的方式来确定其地位,但是如果只将其理解为吃粽子和划龙舟,那和星期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究其根源,实质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正如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所言,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有着无可替代的题材优势,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些题材资源缺少现代性的理解和世界性的关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华,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好、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而如何“培育好”、“发展好”,就要引导我们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寻找并重新赋予中华文化能够与时代交相辉映的契合点。(三)加强文化危机教育是引导学生应对“信仰危机”的重要路径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依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 亦即对某种价值的终极关怀。它统摄指导着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属于文化范畴。梁启超曾说:“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他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病根是没有信仰,因而改革“最要紧的是确立信仰”。[3]伟大诗人歌德也指出:“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4]可见,信仰危机是文化危机的核心。当前我国信仰的状况又如何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的一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大型社会调查,在诸多调查问题中有“有无信仰”一道题。对此,被调查者回答的结果是:回答“有信仰的”占28.10%,“曾有过信仰的”占22.24%,“没有信仰的”占36.09%,“不想回答的”是13.57%。“有信仰的”只占全部的28.10%,这一数字表明“信仰危机”不仅客观存在,,而且还很严重。再来看青少年信仰状况,有调查显示:“1、对共产主义信仰表示怀疑或动摇的约89%,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太遥远、太虚无飘渺;2、信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主义、哥们义气等合计约35%;3、心中什么也不信或信仰崩溃的约10%,他们整天稀里糊涂过日子,精神空虚、颓废,对生活充满失望、绝望甚至敌意。”[5]“据统计,我国目前犯罪主体构成中以青少年为最多,且日趋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日渐增多。”[6]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信仰危机?“就信仰危机而言,是指原有信仰由于怀疑机制的驱散力作用从信仰走向困惑、从困惑走向忧患、从忧患走向幻灭亦即信仰的全面失落和崩溃。”[7]信仰属于文化范畴,目前人们感到的信仰迷茫,直接原因就来自于文化方面的深刻背景和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交往的频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例如:三俗文化的蔓延、传统道德的滑坡、封建社会落后文化的残余、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冲击等等。“多元的文化并存,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整个社会失去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因而人们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道德行为找不到了唯一的解释标准。”[8]人们的价值理念日益多元,社会信仰日趋迷茫。对中学生而言,由于其心理未完全成熟、社会实践经验匮乏,对一些现象问题和社会舆论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做出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对青少年信仰危机的解读,是我们理解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时期我国信仰危机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主旋律”的重塑。”[9]以《文化生活》为载体,加强中学生的文化危机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危机感,激发其强烈的信仰需求,引导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二、加强文化危机教育的策略(一)挖掘教材资源,找到文化危机教育的依托谈到《文化生活》这本教材,很多人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其主题,笔者也不否认这一点。但仔细思考之,这一主题是建立在“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问题的基础之上的。而要回答这一问题,离不开对当前国际、国内文化危机背景的深入解读。可以说,文化危机教育是《文化生活》的灵魂。既然文化危机在教材中的地位如此突出,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先就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找到依托。第一单元中,对文化作用的总体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是一个重要引子。在谈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聚焦文化竞争力”等内容中,都渗透着文化危机教育的资源。另外,文化从性质上有优劣之分,在现实文化生活中,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文化的双重作用对学生都有深刻影响。落后和腐朽文化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阻碍作用其实就是文化危机的重要表现之一。第二单元中,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展开,必然涉及到我们在文化多样性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坚信文化是世界的,但也是民族的;在文化交流传播中如何加强主动性,扩大影响力;在对待传统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能只是口号;在对待外来文化时,如何博采众长,同时真正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创造自己的文化核心竞争力?第三单元中,围绕“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展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时期,而这衰微的前因后果对我们整个民族都是一个警醒。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迫切。第四单元中,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开,随着大众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其自发性和商业性的特征使得文化生活鱼龙混杂,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受到挑战,甚至在某些人和事上完全颠覆,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危机的集中体现。面对此种情况,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促“危机”成“转机”的关键。坚决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渗透教学过程,抓住文化危机教育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有效地开展文化危机教育需要充分依靠课堂。找到相关教学资源后,在教学中,我们要旁征博引,从国际国内的文化发展中汲取有效信息,引发学生充分的关注、思考、争辩。《文化生活》在每个单元之后分别设置了“聚焦文化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社会”、“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四个探究专题。我们可以增强灵活性,利用综合探究活动这一形式,充分整合文化危机教育的专题探究。另外,《文化生活》虽然是必修模块,但却只是选修政史组合的学生学习的内容,而这部分学生往往更愿意关注时事,思维发散性比较强,善于思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由对此问题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专项研究,然后通过板报、展板等多种成果展示的方式影响更多的学生。(三)关注多级试题,找到文化危机教育的突破口从近年的高考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家对文化危机教育的重视。比如2010年江苏高考卷第37题第2问以世博会为背景,请学生谈谈对“经济发展了,文化软实力就自然提升了。”这一跟帖的认识。2011年江苏高考卷第20题以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为背景考察文化霸权主义。通过对文化软实力的考察,引导学生思考国际背景下我国文化面临的危机。2011年江苏高考卷第22题以重庆将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掀起“信念”与“记忆”的热潮为背景,第23题以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对当前某些学琴的人只重技术不重思想境界的错误认识为背景,两道题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莫要“淡忘”、莫要“偏见”,关注国内主旋律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在今年四道《文化生活》的选择题中有三道题有关于文化危机教育,国家对文化危机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以上对近年高考题的分析启发我们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应增加有关文化危机的试题,引导学生多关注、多思考,从主流层面提升对文化危机的认识,进而内化为自己“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而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3版,P1 [2]马威.由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谈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百度文库,2010,P1O [3]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2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1982,P273 [4]歌德.东西集•注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P363 [5]王勇鹏.试析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信仰危机[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4月,第15卷第2期P32 [6]康树华等.犯罪热点透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P127-139 [7]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P264 [8]阳妮伽.浅析信仰与文化的关系[J].学论.2010,P42 [9]李庆真.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信仰危机[J].青年研究,2005年第6期,P1-7 [10]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3版,P9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