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3-09-0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徐晴
从“他助”到“自助”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摘要:在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中,高中生易于形成独特的心理状态。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导他们从被动的等待“他助”到主动的积极“自助”,从而让乐观成为习惯。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他助 自助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与心理的急剧变化,“疾风暴雨”期的高中生们不仅要经历着这些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与落差,还要面对随着社会转型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信息轰炸等。他们的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一、 高中生的独特心理状态(一) 橡皮学生——无梦 无痛 无趣橡皮人一词源于1986王朔写过小说《橡皮人》,说的是一群自我迷失的都市年轻人,一个“行尸走肉、寡廉鲜耻、没有血肉、没有情感、丧失了精神生活”的群体。他们一如工艺品,“被高高在上的观赏者轮流捏拿玩弄,被生活的泥匠用压力捏成各种形态”。后来这个词被演变为“橡皮白领”,在职业倦怠之下,情绪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价值枯竭,既去人性化,也无成就感的一群上班族。笔者发现现在的学生中也有着这样一批“橡皮学生”。他们好像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每天早上准时起床,背着书包上学,却不知上学为何,日复一日,走一步算一步,没有目标,没有梦想。沉浸于自己的思维之中,对于父母的训斥、教师的批评、甚至同学的嘲笑好像也感觉不到任何痛苦。不想看电视、不想打游戏、不想打球,好像对于什么事都没有兴趣。这就是无梦、无痛和无趣的“橡皮学生”。(二) 隐形学生《老友记》里有段非常有意思的情节:碳粉销售员菲比兴致勃勃地打出第一通销售电话,接电话的人是一家公司的采购员。对方用意思不到的方式回应菲比热情洋溢的推销——我不需要碳粉,我需要自杀。当菲比感到公司劝阻时,发现这个接电话的人是一个“隐形人”。周围的同事在他身边走来走去,但不论他做什么,都不会有人关注,哪怕他大声嚷嚷要自杀。现实当然不如艺术创作那么夸张,但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隐形学生”。得不到所需要的关注,自身爱与被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种渴望得到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人的关注并赏识的需求,就像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一样,只要需求得当,无可厚非。在班级中,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更多的就处于这种状态。学业成绩不高不低,表现不好不坏,性格不温不火,老师不需要多加管理,因为他们不会出现太大的错误,而也正如此,他们就成了老师往往忽视的那个群体。“求求你,表扬我!”正是这一群学生内心最大声的呼唤。(三) 玻璃学生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最无能的,最无助的。母亲所带来的安全、温暖是孩子力量最大的源泉。而这时建立的安全型依恋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就这样,我们太习惯父母的呵护,习惯于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然而随着长大与成熟,碰到太多的挫折与困难,往往就不能应对与解决。因为抵御挫折的能力太弱,学生就像玻璃一样,一碰就碎。理情行为疗法创始人艾伯特埃利斯这样形象地描述挫折耐受力低下者的思维方式,“情况必须完全符合我设想的方式,不应该妨碍我享受生活,不应该妨碍我达到目标,否则我的生活就太可怕了”。他称之为“不能忍耐症”。本文中,笔者将他们称为“玻璃学生”。这些异样的心理状态交错在一起,让学生不知所措,既不能接受现状,但也恐惧改变。而最后的结果就变成了,乖乖地呆在原地,等待被“救”。然而完全指望别人来主动关心你、帮助你,不太合理也不太现实。你能掌控的只有你自己。二、 积极心理学 “你怎样看问题,决定了你会从沮丧中解脱出来,还是更加沮丧。”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林格曼说。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旨在倡导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寻找各种积极面。人遇到困境的时候有两种思考方式:一种是哪里有问题?这是谁的错?谁做了什么?另一种是哪里有价值?我可能做的是什么?我能学到什么?思维方式不同,感受、情绪会有不同,当你改变了思维、行为方式,生活就一样了。三、 让乐观成为习惯——从等待“他助”变为主动“自助” (一) 自我赋能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到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是从依从外部评价到依从自我评价,从外部特征评价到内在品质评价。但青春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还不够稳定与深刻,会受外界较大的影响。父母的心态、教师的评价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意识。而心理专家认为,多数学生所处的环境并不利于乐观心态的形成。因为外部太多的比较,而这种比较就像一把刀,只能带来伤害。家长、教师更多忽视学生已经掌握的那部分,而更关注的是学生所缺失的那部分。这样的后果则是,学生可以为自己列举一大堆缺点,却找不到自己的优点。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思维模式,积极为自我赋能。每个人必须找到自己的标尺,必须知道自己独特的地方——在别人没有看到你的优点的时候,你要看到自己;当别人对你消极时,你更需要积极地对自己。“我就是我,我就是有着别人不可以替代的优点与能力。”不要让“更好”成为“好”的敌人。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找合适的机会恰当地暴露自己的优点。渴望关注与帮助,不如相信自己,依靠自助。(二) 突破思维框架对于事件、人物甚至这个世界的观点与看法的背后,都潜藏着我们自己的思想框架。而这个思维框架就像摄像机取景框一样。它会带着我们每个人的倾向去追踪事件中我们想看到的东西。而往往这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而正是这些不合理信念导致了最后错误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了情绪ABC理论。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而只有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才能改变最后消极的结果。留意自己的情绪过程,记录ABC,记录你的困境、你的念头与想法、行为后果与你的感受。然后在其中去辩认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过分概括化。最后对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学会用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从而让积极的思维方式成为习惯。(三) 为生活创造多种可能有“自信学之父”美誉的心理治疗师纳撒尼尔布兰登认为,我们实际所拥有的知识比平常自己感知的要多,我们的智慧比实际运用出来的要多,我们的潜能比行动中展现出来的要多。尽可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与无限可能性,从而提高自我理解,增强自我效能感。具体方法是,先写出一个未完成句子,如我将无法避免困难 ,让我开心的事 ,我开始了解到 。然后尽可能快的来思考,不断地补充至少六种不同的结尾。慢慢地,你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新的见解,并且发现有意义的转变。努力发现自己的能力,寻找向上的东西,改变思维方式,从消极的“他助”转变为积极的“自助”,才能真正摆脱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让乐观成为习惯。参考文献:[1]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66-68. [2] 张茵萍.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J]. 心理月刊,2010年3月,58-60.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