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政治>>校际交流>>文章内容
市级公开课 徐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10-1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徐晴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反思 一、 确定“思想政治课中对话式教学的有效开展”主题缘由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能够争取到一节市级公开课,感到非常荣幸与珍惜。我抱着一种非常虔诚的心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备课与上课来打磨自己,这两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深知自己上课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经常被自己设计的教案过分地牵着鼻子走,局限于教学设计环节,不能很好地去关注与挖掘学生的回答,通常面对学生不同于教师预设的回答基本采取回避态度,偶有分析。打个比方,我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犹如早上出门上班我问妈妈“今天外面冷吗”,我妈妈回答“把鸡蛋带走”,这让我感觉自己的教学之路遇到很大的“挫折”。 于是我希望从自己的弱项出发,去研究与锻炼自己如何在课堂上学会去抓住学生的回答,使师生之间的回答更加有效,也使自己的课堂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色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节课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可发挥的空间大,因而我选择了这节课并为之赋予了自己最近在阅读的有关“对话式教学”的主题。 “对话式教学”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自我对话四个层面,更指一种对话精神:平等、尊重、自由、真诚、轻松。在这样的对话环境中去实现教学的生成,这四个层面我在教学设计时都有涉及,但自己把重点攻克的对象放在了师生对话上,并不是说注重问答,而是希望自己改善对话的质量与效果,做到真正关注学生的回答内容与方向,并及时点评引导。本节课上下来自己感觉有所进步,我尽自己所能去关注学生对于调查问卷的分析,关注学生对于“精神消费”“积极消费与勤俭节约关系”“绿色消费”的理解,但是用理论标准来评判这节课,对话式教学的主题挑战还是不成功的,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本框教学设计的亮点与不足点 1、 亮点一:中学生消费观的调查问卷贯穿全课 为了更加真实地呈现我们班同学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利用课间时间请同学们做了一份简单的关于中学生消费观的调查问卷,这份问卷是自己设计的,一方面结合了本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不希望随意无依据界定班级学生的消费观,结果也显示本班学生没有那么多攀比心理,这就避免了我会使用“现在我们很多学生有攀比心理”这样的判断句,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不尊重的。 2、 亮点二:设计的三处情感教育点 (1)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不协调现象的解读:我认为不能局限或僵硬地问学生你觉得精神消费重要吗?政治课堂要做到贴近学生就要真正找到与学生最为相关的知识契合点。对于学生而言精神消费深有体会的点突出表现为阅读,因而我选取了江苏省首个全民阅读日材料来请学生分析“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句话,并利用《亲爱的安德烈》中一段话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的意义。 (2)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解读:在备课时候我刻意回避了这个知识点,我本能地觉得自己讲这块内容会很空,我浅薄地认为不管是找到节约粮食的标语还是其他材料去感化学生要做到“勤俭节约”都非常无力,因为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受到的情感催化太多,早已经对这样的材料产生了免疫力,如果搬上来只是满足我教师的预设点,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重要性。于是我想如果反过来通过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那效果可能不一样。我设计了“我们要积极消费 VS 我们要勤俭节约”的辩题,由自己自由选择辩方,在辩论中勤俭节约为什么重要。这个辩题原意是“二者是否矛盾”,虽然教师自己知道不矛盾,而不矛盾的观点无法构成辩题;但只有通过学生的辩论才能帮助学生发现两方观点都有道理,辩论无结果也就代表学生理解了不矛盾的原因,此时思想教育点已经达成。 (3)绿色消费的解读:对于绿色消费一般会采取举例方式,告知学生哪些生活中的事情是涉及到绿色消费,因而我们要去努力做到这点。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我感觉是本框我最想挖掘的点,因为直接灌输绿色消费的表现是无力且无效的,如何通过生活中与学生真正契合与贴近的点来讲解,使其产生兴趣并信服。于是我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两问,通过《绿色教育》公益视频和书本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绿色教育,接下来重点通过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碳足迹计算器”来科学演算每一项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的碳排放量,在学生心中种下兴趣更种下绿色消费的幼苗。 3、不足:在备课与上课环节,对于主题“思想政治课中对话式教学的有效开展”没有做到成功的阐释,许多地方仅仅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而没有灵活有效地转化,特别是学生没有向老师质疑这样的生成。其中对于“名牌”的讨论可以放开由学生讲,通过学生自己讲买名牌衣服的原因来分析一个消费现象是多种消费心理的综合。特别是对辩论题的设置,原意是想通过辩论发现双方都有充分理由,反推出正反方不矛盾,从而深入理解“勤俭节约”必要性,但没有全面考虑到本身不矛盾的如果让学生辩论会很难展现出辩论赛的魅力—矛盾的冲突与对抗,因此这一点特别需要仔细重新推敲。 四、 教学设计“取舍中有增添” 1、 依据学生经验取舍,不重复讲学生一看即懂的知识 本框内容由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两部分构成,通过前两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自主预习即能掌握四个消费心理且能做出评价,教师只需对其中的易混点做出点拨。我在此块做了“减法”教学:借助课前的调查问卷题仅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与点评来分析与评价四个心理,10分钟左右学生便掌握了。我重点总结了此块三项需要发挥教师点拨作用的点:(1)攀比心理的评价,与学习上的良性竞争可能混淆;(2)攀比心理与从众心理的区分:“你买了我要买的比你好”“你买我也买”;(3)设计亮点:我发现许多课堂容易把一种消费现象去对应讲解一种消费心理,事实上“每一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不同的消费心理。而一种消费现象也不一定只有一种消费心理支撑,可能是多种消费心理的综合。” 2、 新授课不带“练习与复习课”味道,有效取舍练习点 初次备课,我在四个消费原则处发现要讲的内容太多太杂,总结原因是自己通过过去教学知道考试会出现什么易混的点,由此在新授课时希望提前讲掉防止学生犯不必要的错误,但是我开始反思:这样的提前预防会失掉新授课缘由的味道,本应注意情感教育的点都变成了考试注意点,因此我决定舍弃部分点,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传统上讲教学要告知学生“入”不仅包括现有可支配收入还要包括未来收入,适度要去分析贷款消费和紧缩消费,但是这些都是从练习题反观教学带来的增加点,我觉得一方面这个点在上框题涉及到;另一方面新授课要注重理解为什么要适度消费,什么样是适度消费即可,不用过分深挖。 3、增添情感教育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框题内容重点不是在知识点内容教授上,而是在情感教育,如何将消费观无形地有力地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是本课重点,此处在上面已详细讲,不再赘述。以上为《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学反思,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 常州市第三中学 徐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