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生物>>教学科研>>文章内容
再析“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结构
发布时间:2013-12-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再析“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结构

新北区教研室万荣庆

 “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结构,是对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一种有益探索,这种设计结构从学习的角度较完整地反映了教学设计的本质。为让教师在具体实践中更加清晰如何操作,现对其结构从操作层面再作相关分析。

一、“板块设计”之再析

 “板块设计”,重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突出设计视角的转变。当前教学板块设计常常以“创设情境→探索活动→解决问题→课堂小结”这种结构形式呈现,其设计的视角是教师,体现的是教师教的意图。那么如何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结构?

板块设计即突出了这种以学习任务作为教学板块设计的主线,它是以一堂课的主要任务(知识主线)来驱动学生学习,

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原来那种站在教师视角的设计表达方式“复习→导入→探索→解决问题→课堂小结”,可改为以学生学习视角的板块表达方式:“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解→认识二元一次方程概念→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认识如何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应用→请你归纳本节课内容”。这里的板块表述不仅仅是在文字上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表述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同时更突显了板块学习任务。

2、体现学习目标的第一次分解。

在具体进行这种板块设计,确定板块任务的同时,其实也是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第一次分解。这样原来较宽泛的课时学习目标就已具体化,明确化,且可操作,消除了教师对学习目标的模糊理解。

二、“问题串设计”之再析

1、问题设计突出任务导向性。这里的问题是一种学习任务性问题,它是对一堂课的每个学习任务板块进行具体化分解(同时也是对学习目标在第一次板块分解后的再次细化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任务更明晰,学习目标更细化。如文[1]中的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第三板块的五个问题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特征。这里的问题是一种核心问题,不是课堂中随意问,或简单的追问。

2、及时设计归纳性问题。两类问题:

一类是设计巩固性任务问题。这种巩固性任务问题主要是为了及时观察学生对这一板块的学习情况所设计的。

另一类是设计反思性任务问题。在每一板块内容学习后,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提升他们对知识探究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能力,

3、适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问题。课堂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目标。因此,在“问题串设计”中,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问题。如课堂中,当我们呈现学习材料后,可提问题:同学们根据材料信息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吗?并如何解决它;再如当一个数学任务完成后同样可以提这样问题“你们还可以提出哪些相关问题?”

三、“学习活动串设计”之再析

1、突出学习活动多样性、合适性。

其学习方式远不止这些,可以倾听,可以独立思考(操作),可以同桌交流,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先交流后再独立操作等。

2、提供必要的活动支持。

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方式时,应提供必要的说明与要求,如:独立操作时,应注意什么,需要什么工具;如小组合作时有什么分工要求,每人承担什么任务,又如何合作等。这些要求都必须在设计时明确,同时在实施时,明确告知学生,不要在学生学习活动开始后,由于没有预先的设计而随意且不断地去打扰学生的活动。

四、“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之再析

目标达成反馈设计,强调在教学设计时须考虑三层内涵。

1、目标达成的预设。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通过问题串细化,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判断这些细化目标的达成情况。

但由于班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教师应对学生群体中的每个人的学习后的达成有一个初步判断。目标的预设在教学设计时虽不必具体写在教学设计一栏中,但教师心中必须有数,这会对后面选择反馈的方式,选择的对象直接有关。

2、合适选择反馈方式。针对不同的学习活动,反馈方式是多样的。目前,课堂中普遍采用活动后举手回答的方式,即当一个问题呈现后,学生通过活动一段时间,教师就随意请举手同学代表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对不举手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举手学生表达后其余学生掌握情况怎样,教师是不清晰的,如果教师常以举手学生的表达来判断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那么他就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其实学习活动后的反馈方式有很多。

l  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巡视。这里有两种巡视:一种是在学生初步探索问题时的巡视,这种巡视主要是发现学生典型的问题,或典型的创新思路,然后呈现这些不同的问题或典型思路进行分析。那么教师巡视后反馈时,就应该呈现这些典型的问题师生共同分析(或生生分析)。                   另一种是在学生进行巩固性操作时的巡视,这种巡视主要是帮助学习还有困难的学生,促进其进一步理解,巡视后不必再集体师生交流,直接由师生进行简要归纳。

l  互帮互纠。学生活动过程中,或学生活动后,利用同桌、小组进行互帮互纠是反馈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但遗憾的是这种有效的反馈方式目前课堂中使用的太少了。当然,在互帮互纠中,作为教师可继续巡视了解学生互帮互纠情况。同时,应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支持。全面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l  学生自己呈现。对于“举手回答评析”,“学生呈现典型问题师生互评分析”这种反馈方式是基于“师与生”关系的一种对话,其实还可完全放开反馈时的这种主体关系,形成“生——生”反馈。即让学生(或小组)自己向同伴呈现学习活动状况,让同伴与之对话交流,教师在其中只起组织角色。经常采用这种反馈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

l  教师讲解点拨。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性的困惑,有时可采用直接由教师进行讲解点拨、学生倾听的反馈方式,这也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反馈方式。当然,这里的讲解点拨是一种启发性的引导讲解,决不是教师“自我赏析”式讲解。

3、生成资源的处理。教学过程是动态过程,在反馈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情况会按预设进行,具体场境中总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生成各种教学资源,这是教师要关注的。针对这些生成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及时疏理,及时追问,使课堂更加自然。但教学又是有目的的,在教学设计预设中如果能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分析,那么,一旦当生成资源出现后,教师处理就会更从容,更机智。

 “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方式,仅是对教学设计改进的一种途径,其意图是为教师在备课时对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关注效果提供一种较清晰且可操作的方式。同时在这里也盼望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生,结合自己对教学规律的探索,大胆创新,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