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堂观察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观察是通过特定的观察程序和观察记录工具,收集、分析课堂教学信息,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和建议,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研究力方式。教师面对自己的课堂,常常会产生“不识庐山真而日”的感慨,一堂课下来,‘常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执。“课堂观察”以一种团体研修力方式,让参与者既站在山外看山,又立于山间观山,既深度参与,又与课堂保持一种“旁观者清”的状态,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改进既有了定性的描述又有了定量的分析,从而科学、客观、有效地指导、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观察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
四个维度,本文从“教师教学”这一维度,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课堂观察技术的简单技巧,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分析,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提升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计算时间安排,优化时间分配
合理建构课堂教学环节、分配好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问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在课堂观察中,记录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执教时问,课后分析其安排是否合理,提出优化的时问分配力一案,有助于我们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抓住关键。
图1是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记录的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观摩课整节课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从人环节上看,时问分配较合理,但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大环节二的第三环节的3分钟用时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课堂实录分析,发现在引导探索,揭示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是“给”出来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仅是简单地指着几个学生和教师收集到的百分数,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引导”没有体现,“揭示”过于简单,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白分数的意义。而本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探索,概括总结百分数的意义,应在学生大量感悟百分数具体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分析、交流和讨论,放手让学生自行归纳和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应给够时间,使我们的课堂结构更合理、有效。
图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间分配
二、排序教育价值,改进教学设计
在课堂观察中,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对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数学教育价值进行排序,合理地改进环节教学设计,可使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更匹配、更有效。
例如对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探索新知、建构概念教学过程。
师:我们知道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下面我们动手摆一摆,看看你们手中的小棒最多能摆出多少个独立的正方形?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指名学生到展台演示摆小棒,教师巡视。
汇报:
生1:我用了10根小棒摆了两个正方形,还剩2根。
生2:我用了13根小棒摆了三个正方形,还剩1根。
生3:我用了12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没有剩余。……
教师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每一步算式与摆小棒的哪一步对应。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本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着数学,利用摆小棒把横式、竖式与除法的过程一一对应,使数学活动与教学模型之问建立联系,突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一种很不错的设计,但实际操作过程并不理想,大部分学生都将大量时问和精力花在认真摆出一个好看的正方形上。我们根据课堂观察环节教育价值排序的方法,分析本环节的数学教育价值,有以下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摆小棒,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培养认真的习惯(将小棒首尾连接摆成正方形;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正方形;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等。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若对本环节数学教育价值重新排序(图2),最重要的数学教育价值是通过摆小棒,数形结合,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摆只是形式,理解才是本质。可以改进思路:将“看谁摆得又快又好”这一要求去掉,或将学具改进(例如可以直接搭拼成正方形,或用分学具来代替摆正方形,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观察、比较和概括上,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有效。
图2数学教育价值重新排序
三、统计提问情况,修正教学行为
1.统计学生提问面,促进教师关注全体学生
在课堂观察中,统计教师的提问面的大小,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点,可以反映出教师课堂教学中是否关注全体学生。在一次数学课堂观察实践中,设计了教师提问而观察量表,见表1。
注:的学生,★表示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表示学习基础较好用划正字来统计提问到的学生。
统计发现:全班共50人,教师提问45人次,提问平均达90%,但其中有40次集中在前两排和后两排,其中★A同学被提问6次,占提问次数的13%,★B同学被提问7次,占提问次数的16%,而对于成绩较差的★C同学只提问1次,占2%,与A, B两位同学相比,次数少多了,我们从数字推断该教师有个不良施教习惯,提问时对于中间两排的同学关注不够,提问不均衡。但这仅是一次观察的个案,无法确定这就是这位教师固有的不良施教习惯,于是实验组在不通知教师的情况下,对于常规课两次跟踪观察,得出的结论依旧,于是告诉教师,她有一个不良的施教习惯:提问的面不够均衡,对于中间两排的同学关注不够。该教师是一位有20年教龄的中年教师,她说: “我教了20年书,也上了无数节公开课,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我有这样一个不好的课堂习惯,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一点。”
这是课堂观察的一个小案例,但却从这个小案例发现了该教师的一点不良施教行为,引起了教师的关注,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改进。
2.统计教师提问频率,促使教师反思教学组织
课堂提问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师生间有效的交往互动,检查教学效果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课堂观察中,利用教师提问问题个数统计表,可以很好地检测教师提问频率,帮助教师关注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反思教学组织形式。表2是在一次数学课堂观察实践中,设计使用的观察量表(教师提问问题个数统计表)
注:用画“正”字统计每一个时间段教师提出问题的个数
统计结果出乎人家的意料,一节课下来居然有72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问1.8个。而我们这位教师的教学功底扎实,教学语言干净净,没有一句诸如“对不对?”之类的口头禅,课堂提问频率如此之高,这是为什么?通过分析发现:①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没能回答到位,于是教师便耐心地提出新问题引导,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下终于有了感悟,答出内容,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不断地增加,成了“满堂问”的课堂。如何改进这样的课堂现状? 将本节课实录与成功的课例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提出以下的改进措施:①教师在上课前要依据内容,深钻教材,吃透教材,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要少而精。②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提问的节奏过快,造成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回答的问题停留于浅层次难以到位,学生思维也就无法向纵深力一向发展。③除了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成为学习的的主人。
四、检测目标达成,改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后检测是一种很好的观察手段。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有两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而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而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
根据这两个教学目标设计了课后的两道检测题(见下面题1和题2),
对全班同学进行测试检测结果如下:全班48人,第1小题,全对46人(学生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单位正确)占全班的95.83%,有两位同学能写出公式,代入数据,但计算后而积单位写成厘米第2小题,全对的有32人,占全班的66.67%。其中第(1)小题16人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另一边填错,占全班的33.33%,从而也导致第⑦题而积计算出现错误。从第1小题反馈结果来看,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教学目标1中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而积这一教学日标基木达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第2小题反馈结果上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而积计算公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这教学目标没有较好地达成。通过课堂实录发现,在操作过程中,每个学生只有一个学具,学生剪拼后无法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在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时,仅有少部分的优生能讲清楚,大部分中下生因为没有学具比较,无法真正理解。因此,学具必须是成对出现,一个用来操作(剪拼),另一个用来观察比较,从而保证绝大部分学生真正理解等积转化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同时在板书设计上应将割补这一转化过程在黑板上画出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用同样的彩色粉笔描出,两者之间相等关系就显而易见了。按修改方案,在另一班实验后测试,两道检测题的正确率均达到96%以上,教学目标基木达成 。
在平时听评课研讨活动中,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观察技术中的一些简约技巧,根据观察的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