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生物>>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生物教研组主题式每周一课研讨活动开课安排(第17周)
发布时间:2017-01-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皋磊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合作交流,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技能、合理选择实验材料、规范制片方法

②引导学生将实验原理下的实验思路转化为实验步骤

③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过程,预测实验结果

二、教学过程

近几年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越来越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考查,而这种考查主要体现在实验内容上,因此,实验的专题复习十分必要。

在学案中,罗列了所有的实验内容,同种类型的实验方法有类似的地方,我们可以把这些实验进行归类。分子水平----注重物质的分离、鉴定

    细胞水平----借助于显微镜进行观察的一类实验

实验内容

复习要求

①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②细胞膜的制备

③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④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⑤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⑥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①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合理选择实验材料、规范制片方法

②尝试将实验原理下的实

验思路转化为实验步骤

③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实

验过程,预测实验结果

1.观察类实验

  (1)在此类实验中常综合运用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玻片标本制作技术等。

 (2)观察类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取材;根据观察对象采用合适的材料,如观察有丝分裂应选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等。

②注意材料处理: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的观察对象,做不同的材料处理,如浸泡、染色、解离、保持生活状态等。

③注意制片方法:显微观察实验要用装片,不同材料用不同的制片方法。装片法(把整个实验材料制成装片,如用葫芦藓观察叶绿体),切片法(把材料切成薄片,以便观察,如脂肪鉴定),压片法(把材料压碎成一薄层.以便观察,如观察根尖有丝分裂)。

④注意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课前设计自主学习的学案,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1、实验材料的选择要求

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靠近上表皮,因为表皮无色透明,能直接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产生的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靠近下表皮,接收到的光照较少产生的叶绿体也较少.表皮细胞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保卫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含有叶绿体,但是数量相对较少.

2、临时装片的制作

装片法是将新鲜、少量的生物材料直接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再盖上盖玻片,做成玻片标本的方法。其制作过程: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将载玻片持平或放在平台上,用滴管吸水或其他液体滴一滴在在玻片中央(量要适度,以恰好被盖玻片盖满为度),将材料用解剖针或镊子平展于载玻片的液滴中,加盖玻片(为避免气泡产生,先将盖玻片一侧接触液体边缘,在慢慢向下落,放平盖玻片),制成玻片标本。

压片法是将生物材料置于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施加一定压力,将组织压散的一种方法。其制作过程:取洁净的载玻片,先将解离好的或疏松的材料放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或染液,再进行压片,压片时,可用针尖或刀尖直接轻压材料,或把盖玻片盖上,用刀柄或手指轻压盖片,或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用手指轻压载玻片,压片时应注意不能移动盖玻片。切片法是将欲观察的材料切成极薄的薄片,再制成装片的一种制片方法。其制作过程:首先选用软硬适度的植物根茎叶等如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起进行切片。欲切的材料应先截成适当的段块,一般面积大小不超过3-5平方毫米为宜,长度以2-3厘米较便于手持并进行切片。接着用手的三个指头拿住材料,并使其稍突出在手指之上,右手持刀,切前先将材料和刀口蘸上些水(润滑),切去材料上端不整齐一段,刀身放平,由左前向右后方(即向着自己迅速拉切,切时手臂用力才能平稳)拉切。最后选取厚薄均匀的材料,用毛笔取出放在在玻片上制成临时玻片。

涂片法是将材料均匀涂布在载玻片上的一种制片方法。其制作过程:取洁净的载玻片,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

3、显微镜的使用

总结: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一般步骤:分组(或组装)、对照处理、记录现象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一)对照性原则 

(二)单一变量性原则(三)等量性原则

(四)平行重复原则(五)科学性原则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