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化学组每周一课(孙仁泽)
发布时间:2018-06-06
点击:
来源:化学组
录入者:孙仁泽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3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这是继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后,向学生介绍的第一个烃的含氧衍生物。本节课有助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和反应机理。更好的掌握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学习重点,更好的利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并对下面学习乙酸、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有机物,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和反应机理仍然很不熟悉,面对纸上的一个个原子符号学生们都摸不着头脑,连准确地连接有机物都做不到,更别谈可以顺利地写出化学方程式了。虽然学生对刚开始接触的与以前学的无机物完全不同的有机物时会非常兴奋,但随着组成有机物的原子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学生们都开始没有耐心了,厌倦了,甚至讨厌这个学科分支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多的运用生活情境,模型,动画等,让他们知道有机物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对这个学科分支产生兴趣。再者,通过模型的拼凑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让学生对键的认识从宏观层面开始,再过渡到微观再到符号,最终认识到有机物的结构决定它的性质。本节课以探究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为主线来学习乙醇这一物质。
1 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特色
1.1教学情境的运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首先通过酿制红酒的木桶、啤酒等道具引入乙醇是酒的成分之一。再让学生自己回顾乙醇的一些其他用途,从而引出乙醇汽油,提出乙醇的燃烧反应。再而引出乙醇的结构和性质。在课程中间,通过乙醇使人醉酒的原理的情境提出乙醇被氧化成乙醛的反应。最后通过交警检验酒驾的生活实例来讲述与强氧化剂的反应。
生活处处有化学,在本节课中完美体现,并且在此也完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提高安全意识,不喝酒,不酒驾。课后给出探究练习,湘西苗族的传统银头饰的制作工艺,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知识。课程从情境开始,从情境结束,贯穿始终,让学生乐趣无穷。
教学情境在构成上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并且其中蕴含着关于乙醇的科学问题,因此,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积极探究。而不是局限于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决定性质等空泛和枯燥的知识中。教学情境的构成为教学情境功能的实现提供条件,而教学情境的功能指引着教学情境构成的方向。精心设计和优化每节课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发挥高效课堂的效用,更好地揭示化学教学内容的学科思想,高效地落实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1.2“改进实验”的运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经过实践检测,教材实验(教材73页,实验3-2)有其不合理之处,原因有二:1、实验难以实现并且现象不明显。教材上是在试管口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可是,若用针头,出来氢气的量太少,难以点燃。即使点燃了,也不能够使得整个烧杯充满水珠。学生也会认为是因为气体量太少,才会导致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2、实验的危险性较大。为了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笔者学校的实验员曾经将其改为口较大的玻璃管,当点燃氢气时,玻璃管炸裂,危险性非常大。为此,笔者将其进行创新,把生成的气体用玻璃导管导出,并且将其导入到盛有肥皂液的蒸发皿中,当产生一定量的肥皂泡时,用燃着的小木条点燃肥皂泡,发出尖锐的爆鸣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马上可以判断出生成的气体为氢气。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兴趣盎然,并且整个实验的危险性不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有机化学实验大多具有实验时间长,实验装置繁杂,实验产物具有刺激性气味等缺点。而教材上的实验只能作为教师的一个参考,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重新组合、改进,即“二度”创作。使得繁杂的装置微型化,危险的实验去危险性,污染气体得到更好的处理。从而,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创新实验,探索和完善科学知识体系。此举,有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改进的实验注重趣味性和创造性,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并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三重表征的运用有效提高有机化合物的学习
化学的三重表征指的是宏观、微观和符号。宏观表征主要指向宏观物质及其性质;微观表征主要指向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符号表征主要指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等。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正是遵循三重表征的规律。从乙醇的形态——酒,这一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有学生尝试过的形态出发,让学生对这个物质不再陌生。再者,通过动手拼装分子模型,让学生从微观的碳、氢、氧这三种原子出发,对构成一个乙醇分子的过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最后给学生展示用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等符号表示乙醇的性质和组成。宏观世界才是学生的认知水平里最真实,最可靠的部分。而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似乎是真实存在的,但又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手段,正如模型,让学生把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此时,再把符号规范化,深刻化,学生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但如果学生对一个有机物没有感官的认识,没有实际的接触,即使后面认识了其微观的特点,也不能做好长期的识记。而如果学生对有机物没有微观组成上的认识,即使把有机物的性质死记硬背了,但随着学习的有机物多了,记忆的负担重了,也只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有机化学是一件苦差事,没有任何乐趣。如果学生对有机物没有符号上的认识,就更淡不上科学的表达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了。因此三重表征对知识建构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缺少了哪种表征,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给学生强调这三者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的顺序,让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时能够迎刃而解。
2 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实验中学生对于“定量”概念的建构
本次的教学环节会涉及到学生实验。在投影的实验步骤中,明确指引学生,加入乙醇的量为1/4的试管。但是,在教师巡视时发现,一些学生加入高达1/2试管的乙醇,有些学生则只加入了非常少量的试液。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对“定量”仅有模糊的认识,没有准确的认知,不了解化学实验的本质和原理,不清楚“定量”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试剂加得越多越好,现象越明显,有些学生则认为,加多了就一定会有危险。即使老师已经把量标出来了,他们却视而不顾。出现这种情况,表明教师对药品用量的强调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归根结底,是缺乏对“定量”概念的建构。
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建构“定量”的概念至关重要,“定量”的概念在化学学习乃至整个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都不容忽视。通过“定量”概念的建构,学生可以对化学反应原理以及数据的分析有更好的把握,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化学课堂上应该逐步灌输学生,“定量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定量”“如何定量”等等的问题。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并且能够用在化学实验,甚至用在考试上面。
2.2如何用好“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一项教学设计为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4次的小组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观察无水乙醇试剂,总结其物理性质;第二次是让学生自行拼出C2H6O的结构;第三次是学生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第四次是利用乙醇的模型,自行分析乙醇被氧化成乙醛的反应机理。四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下来占用了整个课堂的1/3~1/2的时间。
这本是一个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热闹非凡的教学设计,但是细听下来,有些小组中,某些同学只听不说,某些同学只说不听。有些小组则天南地北,东拉西扯。本来“小组合作学习”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如果任其讨论,不加引导,可能会取得反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主动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理解后学会用科学严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下来学生会对所学所论的知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有机物的组成,反应的机理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另外,通过小组之间对分子式的讨论,对分子结构的摸索和拼凑,对反应机理的解读,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识记碳链的链接方式和反应的机理。而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所涉及的问题多加解释,多加引导避免学生天马行空。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教育心理学证明,课堂开始后10min内,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课堂的最后10min,学生则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应在这2个时间段里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对此,笔者认为本节课的课堂掌控方面还需要多加摸索,在多次实践中,寻求小组合作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多样的形式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冲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多融入生活情境,多开展创新实验,从浅到深,从宏观到微观到符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得教学相长。另外,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等的多样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些问题。最后,让新课程的实施得到一片崭新的面貌吧!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