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化学组每周一课(陆琴英)
发布时间:2018-06-06
点击:
来源:化学组
录入者:陆琴英
离子反应
常州市第三中学 陆琴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离、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方程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三、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释疑解惑。
四、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1】(6分钟)
Q1:工业上由氯化钠可制备哪些化学物质?
Q2:反应①的类型是什么?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Q3:反应②是不是离子反应?
(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
Q4:反应③是不是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水→难溶解、易挥发、难电离)
Q5:反应③是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通入NH3和CO2有先后顺序吗?为什么?
(★离子反应向更难溶解、更难电离的物质方向进行!)
【释疑解惑1】
问题: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重点)
〖活动一〗(15分钟)
实验:A.将FeSO4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反应容器中(分组)
B.将Na2CO3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由硫酸亚铁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可制备碳酸亚铁(FeCO3),制备时选用的加料方式
是 (填序号)。目的是什么?
金属离子 开始沉淀的pH 完全沉淀的pH
Fe2+ 5.8 8.8
(开始沉淀的pH按金属离子的浓度为1.0mol/L计算)
以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铁红等产品的部分流程如下: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Q:NH4HCO3为什么要过量?反应温度控制低于35 ℃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二〗(13分钟)
猜想与假设:
实验:向硫酸钠溶液中加入BaCO3固体(DIS实验)(演示)
交流与讨论:
猜想与假设:
实验: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BaSO4固体(展示DIS实验研究成果,图略)
交流与讨论:
回归课本:《化学反应原理》P91~92(略)
归纳总结:★离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如反应物的量、温度、溶液的酸碱性、溶剂、催化剂等。
〖活动三〗(FeSO4配制+ Fe?→Fe3++ Fe、Cu、Ag)(8分钟)
Q:三氯化铁溶液能蚀刻银制品吗?
(★离子反应向更弱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的方向进行!)
实验:向附有银镜的试管中加入2mLFeCl3溶液(分组)
【反思提高】(4分钟)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与核心概念的联系
五、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在于促进学生探索、创新。学生学习知识的准备状态不同,每一个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和感悟。每一种解读与感悟中蕴藏着差异的智慧火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与同伴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个人观点在这里不断得以修整和完善,学生在这里不仅超越文本,更超越自己的梦想。
打造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计划式”向“市场式”转变,学生有自己的主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改变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习惯;教师的教学由“注入式”向“开放式”转变,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相互研究,共同探讨,共享成功;课堂内容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进行“预习、讨论、归纳、练习、小结”的学习习惯。
小组学习过程中注意做好以下几点:A、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合作。B、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勇于表达其感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C、交流反馈学习结果。积极发言、把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交换不同的思考结果,又能对学困生提供帮助,发挥团队精神,使每个人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再在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结果。对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必要时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拔。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复习效率),优化学习方法。活动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内容,不仅节省时间,而且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