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化学>>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16-2017第二学期化学组每周一课(陈小强)
发布时间:2017-04-06   点击:   来源:化学组   录入者:陈小强
化学2专题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苏教版化学2专题二第二单元 【设计意图】 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先自学基本概念,再通过分组实验、观察、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体会知识的内涵、外延,从而避免学习方式不当造成的知识误解。 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这一单元知识的时候,学生容易在两个问题上认识不清:1、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2、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条件没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容易误解,认为需要加热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两个问题,我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充分利用,试图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观察、思考走出误区。教材上的吸热反应实验会产生氨气散逸到教室中,产生了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这个设计中改进了吸热反应的实验,有效的避免了氨气的外泄。 【实验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教材 “活动与探究”栏目中两个实验的实践,认识化学反应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知道什么是吸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 2、学生通过对改进后的吸热反应实验操作现象的分析,明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条件没有直接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反应热与物质总能量的关系)铺垫;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学生通过对常见基本反应的热量变化的实践研究,总结出常见的吸热反应和常见的放热反应。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实验教学重点】 明确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概念; 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实验教学难点】 理解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条件没有直接的关系; 【实验内容】 1、实验名称——镁与盐酸的反应(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用品——镁带、2mol/L 盐酸、砂纸、试管 2、实验名称——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用品——20g 经研磨的氢氧化钡晶体、10g 氯化铵晶体、红色石蕊试纸、蒸馏水、量热器(如图)、镊子、天平 3、实验名称——探究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学生探究实验) 实验用品——0.5mol/L 盐酸、2mol/L 盐酸、0.5mol/L 氢氧化钠、蒸馏水、氧化钙固体、锌粒、试管、药匙、量热器、温度计、小烧杯、量筒、酒精灯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先学指导 1. 看书p34。 2. 小组讨论“你知道吗?” 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学检查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总结,引入新课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布置任务: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做活动与探究的实验1,提示注意使用试管的基本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镁与盐酸的反应,感受到试管变热,得出金属与酸反应放出热量的结论 亲自动手感受热量变化这一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利用量热器做活动与探究的实验2,先分别测出反应物的温度,再将反应物迅速置于量热器内,在量热器内壁上贴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加盖,引导学生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搅拌,观察温度的变化(利用实物投影将温度计投影在屏幕上)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有氨气生成;温度计指示的温度降低——该反应吸热; 由敞开体系的实验改为封闭体系的实验有效地控制了氨气的逸出,保护了师生的身心健康;由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克服了外界温度对人体感受的影响,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分类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的变化。总结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请学生写出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方程式 提出问题: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与反应的热量变化有没有关系?反应进行的条件与反应的热量变化有没有关系?(从上述实验分析) 在讨论过后给出常见的吸热、放热反应(例如:工业合成氨是个典型的放热反应,但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催化剂),印证学生的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与反应的热量变化没有关系,从氨气生成的速率来看,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这个吸热反应就很容易发生;反应进行的条件与反应的热量变化也没有关系。 重点分析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避免学生产生吸热反应难进行,吸热反应必须加热的误解。 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布置任务: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几个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 学生探究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尝试着为了一个目的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整理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及结论: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一些化合反应; 指出实验中的问题,体会设计实验时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小结:补充完善学生的实验结论,形成知识体系 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拓展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教后反思】 1、在使用量热器之前要让学生观察其双层结构,可以减少体系与环境进行热交换。 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后不久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就会变色,这个现象是理解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与反应的热量变化没有关系,反应进行的条件与反应的热量变化也没有关系的好抓手,要充分地利用。 3、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在量热器中进行应注意的问题:(1)加入氢氧化钡晶体时要避免固体粘在器壁上;(2)固体混合好后迅速粘贴试纸;(3)由于反应吸热使体系温度降低到零度以下,所以在选择温度计时要注意量程;(4)环形玻璃搅拌棒是为液体混合而设计的,在搅拌固体混合物时不能使固体混匀,但是不影响实验现象,搅拌几下后,体系温度就有室温的13℃降低到-3℃,现象明显。 4、如果有学生提出试纸粘在内壁有可能受氢氧化钡影响时,也可将实验改成另一种做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在小烧杯外壁上,将反应物至于小烧杯中,插入玻璃棒,将装置放在塑料袋中,迅速用胶带将袋口封闭在玻璃棒上,观察,试纸很快变蓝,触摸烧杯外壁,烧杯变凉。 5、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设计中和反应时可能会因为酸碱的浓度、用量、环境温度等关系,用手体会热量变化不明显,这时改用量热器进行试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定量实验的优点。 6、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非常好的途径,不仅要有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讨论,完善。这个过程更有意义。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