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物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物理组每周一课(卞国萍)
发布时间:2018-06-15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不详
§2光的粒子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和光电效应的应用。 2、掌握光子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光的电磁说,使光的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光现象,光电效应现象的出现,光的电磁说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演示光电效应实验: 锌板被光照后,验电器带正电, 说明从锌板表面上发射出电子 一、光电效应 1、定义: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演示课件)得出如下结论 2、光电效应规律: (1)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极限频率γ0,(或极限波长λ0),入射光的频率γ必须大于γ0,或(入射光的波长λ小于λ0),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还与金属材料有关。 光电效应中从金属中出来的电子,有的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有的从内部出来沿途与其他粒子碰撞,损失部分能量,因此电子速度会有差异,直接从金属表面飞出的速度最大,其动能为最大初动能. (3)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照射到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时间小于10-9秒。 (4)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饱和值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从极板上逸出的光电子数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光的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里入射到(金属)单位面积的光子总能量. 光的强度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照射的光子个数和单个光子的能量. 入射光强度E=Nhγ,光电流I=q/t=Ne/t 光照不变,增大UAK,G表中电流达到某一值后不再增大,即达到饱和值. 存在遏止电压UC:光电流减小为零时的反向电压 当加反向电压时,电子做减速运动,根据动能定理: -eU=Ek-,当电流为零时,eUC= UC为反向遏止电压。 对于一定频率的光,无论光的强弱如何,遏止电压是一样的。 二、波动说对光电效应规律解释的困难:由波动理论可知,光的能量由光的强度决定,而光的强度又由光的振幅决定,与光的频率无关,因此不论光频率如何。只要光的强度足够大,或照射时间足够长,都应该有足够的能量产生光电效应,然而,这与实验规律相矛盾,任何金属都有极限频率γ0的存在,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可产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频率小于极限频率不任光强如何大,均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三、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 1、光子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光的传播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光称一光子,光子的能量E=hγ,而光的强度Nhγ,N为光子数目,h为普朗克恒量为6.63×10-34Js。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光电效应过程中存在如下关系:=hν-W0 式中为光电子最大初动能,hν为入射光子能量,W0为金属逸出功(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W0=hν0) 3、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当光子照射到金属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金属中的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动能增加,当动能足够大,能够克服内部原子对它的引力。电子就可离开金属表面逃逸出来,成为光电子。发生光电效应,但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可能向各个方向运动,有的向金属内部运动,并不出来,有的向金属表面运动,故经过路程不同,损失的能量不同。因此,从表面出来时的初动能也不同,只有直接从金属表面出来的光电子才具有最大初动能。 逸出功W,金属表面上光电子克服金属原子的引力做的功;它与材料有关,不同金属材料,逸出功不同,某一种金属材料,逸出功一定。 ①对于某种金属材料:W一定,当入射光的频率增大,刚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增大,若入射光频率减少,小到入射光的能量不足以克服逸出功,就不能逸出光电子,即也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故每种金属材料均存在极限频率。 ②不同金属材料,W不同,所以极限频率ν0不同。 注意:入射光的强度等于Nhv,这里N为光子数目。对于某种频率的入射光改变光强,即改变光子数目,达到改变光电子数目,从而使光电流饱和值改变的目的。 4、光电效应方程图像 四、小结 1、光电效应定义 2、光电效应规律 (1)产生条件 (2)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由什么决定? (3)饱和光电流由什么决定?遏止电压公式 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完成了光的粒子性中光电效应的教学,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在光电效应定义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电子电性不了解,导致锌板带电错误,光电效应规律中正反向电路不掌握,在这部分内容中多花了时间,导致教学内容的完成较匆忙,最后没来得及讲解例题,由于这部分内容本就是重点和难点,导致学生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评价: 1、教学设计合理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清晰、具体 2、知识点讲解透彻,课堂效率高,帮助学生多方面理解知识点 3、教学内容安排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反思时间不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