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记《弹力》开课教学后记——刘文
发布时间:2017-11-16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不详
《弹力》教学反思
在激动与紧张的气氛中,我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节公开课落下了帷幕,整体来说,课堂教学还算顺利,但其中也有诸多不足,现我从我的授课内容与方式技巧、自身的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三个方面进行反思与总结。
一、授课内容与方式技巧的反思
1.授课内容:课堂无需面面俱到,课堂需要有详有略。弹力这一节主要有两个重要知识点,一个是形变、一个是弹力,其中形变包括形变的概念、分类与微小形变的体验,弹力则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是否有弹力)、常见弹力分析、弹力的方向(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与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
弹力这一节分为两个课时,按照进度,第一课时一般到弹力的方向结束。也就是说第一课时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形变、概念、分类、微小形变的体验、弹力概念、产生条件、常见弹力、弹力的方向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
乍一看,这节内容很丰富,似乎一节课讲不完,因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犯了这样一个问题——头重脚轻。我希望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学生能够观察更多的实验、希望能够为后续的弹力做下更多的铺设,所以在微小形变的体验上做了三个小实验、播放了一个小视频,在常见弹力的讲解上也花费了太长的时间,这就导致在不重要的东西上花费太长的时间而使得重要的内容没有得到详细的教学,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事实上,微小形变的实验只是要求学生了解放大法,感受微小形变的存在即可,强调学生的体验,不需要在这部分上逐步引导,设计实验。还有常见弹力的教学,桌面、绳子、轻杆、弹簧等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其弹力相对而言并不是十分难理解。物理教学应遵循将难理解的知识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部分内容反而不需要给出流程图详细讲解。反倒是后面关于两物体以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方式接触时的弹力方向的教学应令学生多练习、教师纠错、带着学生逐步分析并画出弹力方向。综上所述,课堂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无需做到面面俱到,课堂内容就是需要有详有略,这样才能将重点突出,将难点突破。
2.方式技巧:常见弹力的讲解配有力的示意图。教材不是没有意图的编写,它的前后两节一定是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弹力的前一节重力讲解了力的示意图,而在后一节常见弹力的讲解时,就要配有力的示意图,因为我认为单纯的语言分析与讲解是十分费时费力且苍白的,例如讲几百遍作用点在哪里哪里,都不如直接点上一个点来的直观,用再多的语言去描述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夹多少度角指向哪个方向都不如直接标上一个箭头来的更直观,所以在讲解力,尤其是力的方向时,一定要画出力的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
二、教师教学状况的反思
关于教学状况的反思,我想问我自己几个问题。本节课我讲授了多长时间?我自认为这节课我讲授的时间偏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偏少,针对理科课程,其实是十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的,所以下次一定会将教师语言简洁化,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此外,这节课我微笑了吗?体态语言丰富吗?声音足够大吗?这几个问题我想我应该是做到了。
三、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
关于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批阅作业,我发现确实由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未突出导致学生的作业正确率不高。学生对于根据接触方式画弹力方向的题目掌握的不牢固。我决定利用下节课来进行弥补。关于弹力的第二课时,我决定先通过回顾初中旧知得出弹力与弹性形变和物体种类有关进一步推出胡克定律,讲解胡克定律的内容、公式和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以及适用条件,并通过图像来看胡克定律,考试对于胡克定律的实验要求较低,因此一道实验习题快速过掉。为了完善课时1内容,我分为四个考点来讲。第一考点:概念辨析,讲解课时1的作业题中错误较多的概念题。第二考点:判断两物体是否有弹力,使用假设法做两道练习。第三考点:画出弹力的方向,讲解上节课未讲完的例2及作业题中的画图题,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画出弹力方向。第四考点:弹力的大小,三种方法(力的平衡、弹簧测力计、胡克定律)各准备一道练习。
虽然这堂课有诸多不足,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我终究会上好一堂课的!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