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记黄治海老师公开课——《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发布时间:2017-04-20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不详
4月20号下午,黄治海老师在常州市第三中学开设了一节公开课——《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徐展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以及三中物理组部分老师参与了听评课。
黄老师的这节课第一个环节由丁俊晖打球、小车碰撞、牛顿摆三种碰撞模型引出本节课内容——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第二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这种碰撞中的“不变量”是什么,学生猜想了很多物理量,其中以v、mv、这四种为主,黄老师通过简单的计算将v排除,又通过小实验“乒乓球砸地球”排除了;第三个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DIS实验再次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主要设置了四个实验:①碰撞后粘合,②碰撞后分离,③对碰,④碰撞后反向,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实时在excel中进行了处理,让学生直观的得出结论——mv这个物理量是不变得;最后一个环节,黄老师还对本节课的探究进行了升华,总结了物理思维和方法,还拓展了其他守恒量。
课后,工作室成员和三中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度探讨。三中的韩志祥老师主持了本次评课,他介绍了三中物理实验室的特色——DIS实验室,也是本次课堂黄老师使用的主要数字化手段,另外,韩老师就本节课内容而言,充分体现了最新的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工作室的胡甜老师认为本节课优点非常明显,数字化手段运用熟练,课前准备充分,实验有创新,思路清晰,不足之处是课堂最后时间充足,应该让学生带计算器,分组参与计算,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眼、动手、动脑。周峰老师提出了两个亮点:一个是黄老师在课堂引入播放丁俊晖视频时提问“为什么丁俊晖总能把球准确的打进去”的“总”字用的非常好,说明是存在一定的不变得规律的,也契合了本节课的主体;还有一个非常棒的实验设定,实验验证的前三个实验都发现mv之和明显不变,这时候黄老师的第四个实验“碰后反向”,学生们发现mv之和变了,这时候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原因——mv应该具有矢量性,修正后结论果然又与之前的相同了。
最后,徐展老师结合本次课和大家的发言对课堂内容和数字化手段进行了点评。然后基于工作室的主题提出了三个问题:一、如何在数字化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如何兼顾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操作的可行性;二、“公开课”和“常规课”的融合,如何将公开课的亮点应用到常规课中;三、除了平板投屏,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让移动设备进入课堂,技术上如何实现?这三个问题留给工作室的老师们课后思考和研究。
通过本次听评课活动,大家收获颇丰,也引发了大家很多思考和感悟。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