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物理组每周一课(张树玮)
发布时间:2017-03-24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不详
2017年3月24日,物理组青年教师张树玮开展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每周一课教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学困生由于受到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专注度不高等因素影响,往往不能在课堂上全情地投入,不能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成为课堂里被遗忘的参与者。因此,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什么是机械能,理解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
3、会判定具体问题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 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我们要逐步培养起善于观察、分析、探究并运用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三、教具
多媒体演示物体在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器材包括: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弹簧振子。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依次演示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和弹簧振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回答物体运动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教师小结:
物体运动过程中,随动能增大,物体的势能减小;反之,随动能减小,物体的势能增大。 提出问题:上述运动过程中,物体动能、势能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呢?这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
问题:(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h2。处速度为v2,
不计空气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并小结: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2. 教师总结:弹簧和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也守恒
以弹簧振子为例,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并总结出机械能守的条件: 除重力之外的其它力做功为0时,机械能守恒。(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教师总结: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理解:
(1)只受重力或弹力
(2)除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它力,但其它力不做功。或其它力的功和为0。 (3)弹力指内力中的弹力
反思: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表述的较为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对对于机械能的应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不足之处有一下几点:
(1)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推导只有重力做功的条件下,机械能的守恒,在第一课教学时,我选取了最高和最低两个特殊点,来推导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课后发现这样推导存在不合理性,因为选取的点事两个特殊点不具有普遍性,为了使结论更具说服力,应该选取两个一般点来推导。
(2)对于机械能的系统性问题,好多学生不理解机械能为什么会具有系统性,导致明明能够把机械能分析清楚的,一提到系统反而说不清楚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出一个办法:在新课教学中说明机械能为什么具有系统性,但是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我们不必过于强调系统,可以采取默认研究对象是地球组成的系统方法,这样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至于分析问题时显得混乱不堪。
(3)新课教学中已经推导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机械能保持不会”,所以机械能的变化量为非重力和弹力做功,进步一此时,应该要向学生强调,因为系统内一对相互作用的弹力做功为0,所以机械能变化量还等于非重力做功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