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数学>>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数学组每周一课(王苑)
发布时间:2018-04-20   点击:   来源:数学组   录入者:王苑

课题: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王  苑

一、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基本不等式,会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某些函数的最值问题;

2. 掌握构造法、“1”的代换、消元法这三种解决最值问题的常用方法;

3. 通过对例题及其变式的探究,归纳总结一般的解题方法,体会化归思想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的常用方法;

难点:构造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合理应用基本不等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基本不等式:

,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2. 常用变形:①

  (积定和最小)

   (和定积最大)

3. 使用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二)新课讲授

1. 构造法

例1(1)求

的最小值;

   (2)求

的最小值;改为

呢?

   (3)求

的最小值;(详细板书解答过程)

   (4)求

的最大值;

        变式:求

的最大值;(详细版书解答过程)

        提示:不方便直接除以分子,可先用换元法变形.

   (5)求

的最小值.

        提示:分子分母均为二次,可分离常数.

上述例题是利用构造法解决分式函数的最值问题,即本不满足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通过构造使其满足条件.

2. “1”的代换

例2(1)若

,求

的最小值;

   (2)若

,求

的最小值;

   (3)若

,求

的最小值;

   (4)已知

,求

的最小值.

3. 消元法

例2中第(3)问,也可通过消元法求解,注意重新确定变量的范围.

(三)课堂小结

1. 构造法:将函数化成“积”或“和”为定值的形式;

2. “1”的代换:已知整式的和求分式的最值,或已知分式的和求整式的最小值;

3. 消元法:已知两个变量的关系可用消元法求解,注意变量的范围;

4. 分式函数:当分子的最高项次数不低于分母次数时,可直接分离常数;当分子次数低于分母次数时,取倒数后分离常数,通常可用换元法简化运算.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的三种常用方法,尤其是构造法和“1”的代换,针对这一重点设置了例1和例2这两个题组。例1主要是通过分式函数体现构造法的运用,五个小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穿插换元法的使用,以及对分式函数的一般处理方式的归纳。例2是围绕“1”的代换设计的四个小题,题型分别是:(1)已知整式的和求分式;(2)已知分式的和求整式;(3)将已知条件变形后可用“1”的代换求解;(4)含有隐含条件的“1”的代换问题。消元法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作为例2第(3)问的另一种解法进行介绍。事实上已知两个变量的关系时,都可以考虑用消元法求解,除去不便于消元的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合理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强调还不足以突破难点,必须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自己去体会化归思想,加深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虽已完成,但实际容量偏大,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不符合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在课堂中还是要注意让学生有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则不必多言,只需在其思维受阻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启发。

an>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