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成果分享>>文章内容
语文教学需要思想的浸润 ——参加第二届苏派语文论坛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3-11-01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gll

语文教学需要思想的浸润
——参加第二届苏派语文论坛心得体会
闫睿
  10月24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举办的第二届苏派语文论坛。此次苏派语文论坛由江苏省教研室举办,主题是“传承与创新”。活动流程基本如下:24日下午报道,25日上午聆听了五位高校教授的主旨报告,首先是来自苏州一中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杨斌老师,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历史方位和当代价值三个方面,阐释了《叶圣陶教育思想视域下的语文教育观》;其次是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教授的《洪氏语文的哲学架构和行动理论》,详细阐释洪氏教育观、洪氏教材;再次是江苏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硕士生导师魏本亚教授作的《阮真教育思想概述》;再次扬州大学文学院徐林祥教授从吴天石的生平、著名、教育思想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语文“双基教育奠基人”;最后,扬州大学语文教学论硕士生导师王乃森教授作的《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教授们梳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江苏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五位语文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25日下午是三节名师示范课:来自张家港教研室、生态语文倡导者蔡明老师主讲的《高二材料作文写作训练》、如皋中学的特级教师王学东老师主讲的《烛之武退秦师》、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吴国锋校长指教的《今生今世的证据》。26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作了《让课堂从四面八方打开》的主题报告,随后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和锡山高级中学的张克中老师共同主持了高中分论坛活动,来自江苏省的一线高中语文教师代表们作了精彩发言。下面就本届论坛活动,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所谓“苏派语文”是一个文化概念,是由江苏老师自觉的价值认同、踏实、务实的教风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江苏语文人的一个学习共同体,因为江苏老师有共同点,所以不约而同的形成了语文共同的表情和眼光。举办苏派语文论坛的目的,在于确定身边的楷模高峰,让我们去学习他们、研究他们,是洪宗礼老师语文教育“根”的意识的体现。我们不是简单的认祖归宗、续续家谱,唯有在研究身边语文楷模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我们不但要研究过往的语文教育大家,更要研究现在的语文特级教师,比如南京十三中的曹勇军老师、锡山高级中学的唐江澎老师、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等等。目前,我们对语文的百年历史认识模糊不清,不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上世纪80、90年代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我们平时津津乐道讲过的一些话,前人早已讲过;我们昂首阔步向前走的路是前人曾经走过的路。想到徐州高级中学校长秦晓华老师写的一篇文章《不敢读史》:讲他在研究生期间,去图书馆查资料时,当他触碰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语文期刊杂志时恍然大悟:原来试可以这样考、课可以这样上。现在新课改的做法前人早已做过,前人尝试失败的一些做法,我们还在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做。魏本亚教授提到阮真制定的课程标准包括:主体课程、辅助课程、特设课程和我们目前新课标提到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内容比,不但更加完备而且有很多可以更好落实的地方。所以当我们被这些课程设置迷惘时,可以从这些前辈那里或许可以找到灵感。现在我们学校在3D课堂模式的推动下,开设了十多门校本选修课,符合阮真辅助课程的要求。有老师根据学校环境课程基地要求开设的:“水环境污染与治理”我想应该属于特设课程。阮真提供了一个纳尔逊的课前预习指导,现在和很多学校开展的学案式教学大同小异。我们发现,跳来跳去我们始终在走前人走过的路。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读史,我们要回望来路,返璞归真,前人距现代近,我们距现代远。
  希望我们拥抱现代,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为实现“公民素养、精英气质”的育人目标不断奋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