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教学科研>>文章内容
语文复习中的问题指向需要明确清晰------对考前复习课提出并实施过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2-05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gll

语文复习中的问题指向需要明确清晰

--------对考前复习课提出并实施过程的思考

临近期末,考试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临的事情。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在最后一阶段究竟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学科内容复习,这是教师教学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复习地到位,学生可以从容地面对考试试题,复习地不到位,学生面对考试试题中的意外会变得手足无措。那么如何才能到位呢?

在教科室提出每个教研组都要开设考前复习课这件事后,语文教研组认真落实,要求三个备课组分别让四至五位教师开设此类型的课。老师们积极响应,主动要求开设。经过一个星期的研讨后,高一备课组集中复习诗歌、小说,高二集中复习文言文,高三集中复习文言翻译和现代文阅读中语句含意的理解。

11621日、22日,语文组16位老师本别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开设了考前复习课。学校领导顾润生校长,唐英主任参与了听课活动。现以四节课为重点,分析实施过程以及问题反思。

一、复习课中问题的来源

考前语文复习课,首先摆在教师面前的是帮学生复习什么样的内容。平时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都是以文本作为载体进行教学,在具体阅读文字过程中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也会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而在复习课中,课文已经学习过了,复习什么呢?

高一年级的夏雪松老师在《诗歌复习》一课中,问题来自于学生在进行操练诗歌题目过程中所出现的疑难点。例如:艺术手法,诗歌表达哪些情感?张丽明老师在《小说情节》复习中突出情节在考试题中的不同问法及如何答题。

高二年级余经瑜老师开设的《项羽本纪》文言复习一课,问题主要是文言字词中的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这几个方面。

高三年级叶荣荣老师开设的《文言文翻译句子》一课中,主问题是翻译中如何翻译实词、虚词、句式等。

顾岚岚老师开设的《散文中句子含意的理解》一课中,针对学生最难回答的句子含意进行解答。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把握是比较清楚的,最好的问题是来自学生在解答题目出现的错误和疑难处。所以复习课应当让复习点小而精,教学过程紧凑而高效,而且还要留有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学生的问题呈现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相机行事,要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能及时总结。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解答的表现过程

语文学科的问题解决无法做到像理科那样立竿见影,对文字的理解需要一个接受到解读的复杂过程,而且回答问题没有固定公式,很多内容必须建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问题展开教学是很值得研究的过程。

夏雪松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帮助学生讲解诗义,过程中也不时请学生起来理解。这是回答诗歌问题的首要任务。更细致一点,当学生出现无法理解的词语时,教师不时直接说出答案,而是通过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者介绍这个字有几种解释让学生根据语境说出这个字的意思。学生非常配合教师,也很好地通过帮组来解决问题。

余经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了众多文言现象,通过PPT呈现内容让学生一个一个说这是属于哪种文言现象。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口头回答文言现象,从学生回答情况看来,文言现象的难度不是很大。

叶荣荣老师在课堂上首先向学生呈现了考纲要求,接着通过之前做过的练习让学生看看自己在翻译句子中有哪些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看到学生在看到这些比较熟悉的句子后,是能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的。但是在接下来进行练习时,学生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实词的准确理解,上下语意了连结判断以及句子表述的通顺上。这样的问题不可能通过一节课就得以解决,有很多问题牵涉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而且还需要经过长时间训练后才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顾岚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语句含意,主观上设计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针对熟悉的文本,呈现学生多样化的理解表达。第二块是让学生能从几个方面总结出理解语句含意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最后让学生进行练习。根据课堂观察,学生在对待不同语句表达时出现了困惑,似乎每个同学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教师针对评判标准给出了几个角度,绝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这几个角度来判断,但是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果针对问题进行修改,学生不太会改。

三、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

评价复习课的效果,我们主要根据学生能够通过一节课来比较好地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题,绿色课堂中最应该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面对考试题会出现很多问题,那么教师需要通过预设预知学生的问题,并在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地指导。

夏雪松老师在一节课的最后留给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看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表达技巧比较陌生。当然这也是江苏省诗歌鉴赏类型中的难点。教师针对这点呈现了表达技巧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告诉学生高一不需要过多停留在这个方面,只需要知道几种常见的就可以了。从这一点看教师是把握住教学尺度的。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点还是很大,很泛。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很多工作,能具体知道学生的学习难点细化到那个小知识点上。

余经瑜老师的课堂在四十五分钟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课堂上教师没有完整地针对哪一个知识点细化讲解,所以复习中每个知识点都涉及到了,但是没有一个知识点细化。课堂对问题的解决效果不是很好,所谓面面俱到等于一面不到。

叶荣荣老师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一篇文言散文,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关注了重要的字词、句式等文言现象,在教师的帮助下比较好的进行了口头翻译。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书面表达,或者提供学生上黑板展示的机会。最终学生要通过书面语言展现文言翻译,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

顾岚岚老师的这节课,从听课教师反馈来看,教师能做到关注学生的问题需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学习难点。但是课堂流程比较缓慢,学生没有进行实战演练,没有提供现场学生呈现的问题,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几个角度来解决。

这一点导致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如何讲练结合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着统筹安排。

四、对考前复习课的思考

完整的一节复习课需要流程的教学流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问题得到具体有效地解决。针对性、目的性比较强的复习课需要思维更集中地碰撞,问题更细致地思考,方式方法更加明晰。具体表现为

1、  教师备课增强问题意识。学生在练习中呈现的问题很多,教师需要抓住关键的问题,并且一节课解决一至两个问题。只有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了,才能在课堂上清晰地呈现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本节课上学什么内容。问题意识一直是语文学科软肋,语言知识的学习首先需要温度,也就是学生先走进文字其他的问题才能进行讨论,所以语文课上的问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意识到文章的最关键点。

2、  课堂流程突显问题的解决过程。任何一个知识点进入考试中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决方式,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考前复习课中,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教师理所当然地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尤其是阅读、写作两个方面。教师需要补充大量的知识来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仅凭自己原有的读书经验,主观认为语文学科的问题是能力方面,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语文知识在解答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进行解题示范,要建立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所以具体地呈现过程很重要,如何读懂题目,如何联系上下文,如何将生动的语言转述为平淡的语言等这些都需要示范。

3、  课堂要呈现学生的多样问题。预设与生成永远在课堂上呈现出矛盾性,无论我们怎么预设,我们都无法预估学生在具体回答问题中会出现哪些“意外”。教师要留时间给学生自己面对问题,呈现学生答题的具体内容,从中发现“意外”,并及时调整教学,这样才能让一节课针对性强,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问题所在。这也是一节复习课有效度的体现。我们都知道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不落实到学生的具体操作上来  都是空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张弛有度,讲练结合。

让语文课堂既有厚度,也有效度,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虽然语文讲究人文性,但是面对考试,面对试题,我们无需退缩,我们应该意识到问题是必须得到解决的,解决问题就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总结方式方法,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用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