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中的问题指向需要明确清晰
--------对考前复习课提出并实施过程的思考
临近期末,考试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临的事情。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在最后一阶段究竟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学科内容复习,这是教师教学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复习地到位,学生可以从容地面对考试试题,复习地不到位,学生面对考试试题中的意外会变得手足无措。那么如何才能到位呢?
在教科室提出每个教研组都要开设考前复习课这件事后,语文教研组认真落实,要求三个备课组分别让四至五位教师开设此类型的课。老师们积极响应,主动要求开设。经过一个星期的研讨后,高一备课组集中复习诗歌、小说,高二集中复习文言文,高三集中复习文言翻译和现代文阅读中语句含意的理解。
一、复习课中问题的来源
考前语文复习课,首先摆在教师面前的是帮学生复习什么样的内容。平时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都是以文本作为载体进行教学,在具体阅读文字过程中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也会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而在复习课中,课文已经学习过了,复习什么呢?
高一年级的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把握是比较清楚的,最好的问题是来自学生在解答题目出现的错误和疑难处。所以复习课应当让复习点小而精,教学过程紧凑而高效,而且还要留有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学生的问题呈现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相机行事,要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能及时总结。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解答的表现过程
语文学科的问题解决无法做到像理科那样立竿见影,对文字的理解需要一个接受到解读的复杂过程,而且回答问题没有固定公式,很多内容必须建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问题展开教学是很值得研究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
评价复习课的效果,我们主要根据学生能够通过一节课来比较好地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题,绿色课堂中最应该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面对考试题会出现很多问题,那么教师需要通过预设预知学生的问题,并在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地指导。
四、对考前复习课的思考
完整的一节复习课需要流程的教学流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问题得到具体有效地解决。针对性、目的性比较强的复习课需要思维更集中地碰撞,问题更细致地思考,方式方法更加明晰。具体表现为
1、 教师备课增强问题意识。学生在练习中呈现的问题很多,教师需要抓住关键的问题,并且一节课解决一至两个问题。只有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了,才能在课堂上清晰地呈现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本节课上学什么内容。问题意识一直是语文学科软肋,语言知识的学习首先需要温度,也就是学生先走进文字其他的问题才能进行讨论,所以语文课上的问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意识到文章的最关键点。
2、 课堂流程突显问题的解决过程。任何一个知识点进入考试中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决方式,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考前复习课中,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教师理所当然地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尤其是阅读、写作两个方面。教师需要补充大量的知识来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仅凭自己原有的读书经验,主观认为语文学科的问题是能力方面,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语文知识在解答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进行解题示范,要建立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所以具体地呈现过程很重要,如何读懂题目,如何联系上下文,如何将生动的语言转述为平淡的语言等这些都需要示范。
3、 课堂要呈现学生的多样问题。预设与生成永远在课堂上呈现出矛盾性,无论我们怎么预设,我们都无法预估学生在具体回答问题中会出现哪些“意外”。教师要留时间给学生自己面对问题,呈现学生答题的具体内容,从中发现“意外”,并及时调整教学,这样才能让一节课针对性强,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问题所在。这也是一节复习课有效度的体现。我们都知道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不落实到学生的具体操作上来 都是空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张弛有度,讲练结合。
让语文课堂既有厚度,也有效度,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虽然语文讲究人文性,但是面对考试,面对试题,我们无需退缩,我们应该意识到问题是必须得到解决的,解决问题就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总结方式方法,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