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教学科研>>文章内容
将幸福导入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3-12-11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张元丽

将幸福导入语文课堂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元丽

内容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技巧是否巧妙、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文从新旧知识的贯通、趣味性、教学目标的突出、感染性、启发性等五个方面,探讨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

关键词: 导入  整合知识  趣味性  突出目标  感染性  启发性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导入新课的技巧是否巧妙、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一堂饶有兴趣、幸福的语文课,导入方式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但能极大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给予师生强烈的幸福感;还像磁石吸铁,把学生的爱好拉向语文方面。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灵活运用课堂导入艺术,顺利将幸福“导入”课堂呢?

一、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多维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部分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新旧知识和心智活动建立起有机联系。具体来说,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的知识,并将新知识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产生“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因此,语文课的导入环节应尽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如高三教学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留侯论》时,我引用了高二时《<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的内容导入:“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然后让学生一起回忆、背诵出高祖刘邦对张良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从刘邦对张良的至高评价引出苏轼对张良的不同看法。让学生多方面思考、回顾已有的文言文相关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出一种推动个体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多年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

常中老师在执教《管仲列传》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如果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你与他合伙做生意,实行股份制,你七成,他三成。中间赚了钱,他偷偷拿走一些用了,年底分红时,又对半分。你愿意同这样的人合作吗?”学生齐答:“不愿意。”“这个人,征兵入伍,打仗冲锋时,他跑在最后;撤退时,他跑在最前面。出主意帮你办事情,越办越糟,你愿意同这个人交朋友吗?“不愿意。”“大家知道吗,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一个人,他是管仲,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他,自比管仲乐毅。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他有什么样的成就?请同学们用课文第一段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学生齐答:“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同学们读课文,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欧阳林教师通过简短的对话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课文学习产生高度的关注,从而使学生产生急不可待地要阅读课文、学习阅读的意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切中肯綮,突出文本重点,画龙点睛

“为了使中小学生对先进的课程顺利接受,是方法问题;保证课程的先进性则是方向问题,不降低先进性或科学水平是原则;方法要服从原则。”任何导入语的设计都应为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纯粹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设计的不切题的导入语只会降低课程的“先进性或科学水平”,因而是不可取的。

在首届苏派语文教学论坛上,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苏教语文”执教《黔之驴》这篇文章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柳宗元,我们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能够进入这个排行,主要是因为他们散文写得好。而寓言体杂文是柳宗元散文中最有光彩的一类,一直收到后世的关注和称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寓言《黔之驴》,一起感受一下柳宗元的文章魅力。有同学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吗?寓言故事和一般故事的区别是什么?

黄厚江老师的这段导入虽然很朴实,却帮学生明确了寓言这种文体的归类,为课文主题的揭示做了一定的铺垫。可见切题是导语成功的关键,而导入语是否切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认识的高度和拥有相当知识背景前提下选择的切入点。

四、注重感染性,以情打动学生,以理晓谕学生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动之以情,意想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引领他们“渐入佳境”。如《落日》一文要求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史实,导入新课时我一边出示抗日战争和二战的有关图片,一边简介日军侵华的一些暴行以及二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这种氛围很好的把学生内心情感带动起来,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中我感受到他们完全是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重新诠释课文。

新桥中学黄淑菁老师教学《麦天》这篇散文时,先询问学生自己有无农忙的体验或者有无听长辈讲述过,接着分享了老师自己的经验。通过老师和部分学生的描述,迅速把学生带入到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中,为后文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导入要有启发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正如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所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导入语若能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定能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思考而不得就会产生认识内驱力,主动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一位老师在教授《劝学》这篇课文时这样导入——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当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这一点,古人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则导入不仅启发学生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有了思考,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学生对知识和学习的重新审视,会正确看待当前的学习过程。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强调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就特别需要营造课堂教学的氛围美。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用心设计一个精彩的导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必然能提升我们的语文课堂的幸福感。然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导语环节的设计上,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他人或任意套用导入方式,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只有深入钻研,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技巧,才能使课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