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标准活动一——以《彷徨》为例
2018年3月29日,语文教研组分备课组进行了集体备课,学习内容是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研讨。本次活动以《彷徨》为例,进行任务群1的学习。
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研讨过程:
顾岚岚老师介绍了整本书阅读准备过程的具体内容。
1. 整本书阅读不是个新名词,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了学生要阅读整本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只是提出来收到了阅读篇章的限制,很少有教师去关注。经过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篇章阅读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影响,例如学生很难进行长篇阅读,缺少方式方法的指导等等。针对此,现在开始要求教师进行研究整本书阅读。
2. 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整本书阅读,目前没有明确的概念。篇章阅读、群文阅读、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之间到底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关联。
3.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认识整本书阅读。从课程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需要有完整且系统的课程体系;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有关阅读整本书的方式方法。所以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的规范性、框架性、整体性要求很高。
4. 这样的阅读我认为是一种系列活动。从选作品开始,自我阅读,课堂教学,课后延伸。
它可以融合其他阅读方式。
叶荣荣老师就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些疑惑:
1. 这节课就两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很容易给人感觉还是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
2. 对比的方式主要探讨整本书的主题之一即作品通过知识分子来表现内心的彷徨,问题设置有哪些问题?
3. 怎么设计具体的问题。
教师讨论:
姜国顺:首先什么是整本书阅读,这个概念得明确。其次,这个教案只呈现了两篇文章,是比较阅读,并没有体现整本书阅读的思想。 还有一些问题:整本书阅读需要保证阅读时间,时间从哪里来,阅读的质量如何进行评价,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对教师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蒋霞:从评价方式看要多元化,那么一节展示课就要突出整本书的特点,可以在开始时利用云平台让学生进行选择,这本小说集里哪些篇目是你喜欢的,现场呈现出来。
展示课的目标可以是告诉学生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方式进行切入学习。
钟雨辰:我有很多疑问,如果学生能很好地进行阅读整本书,那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如何操作呢,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内容?
卜钧:首先这节课展示什么需要明确,是阶段性评价成果的展现吗?这样的阅读教学课时如何确定呢?一周还是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