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锡山高中学习随记 蒋霞
发布时间:2017-11-17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gll
锡山高中学习随记
蒋 霞
整整一周时间,两节名师示范课,两次课程基地参观学习,五场专家讲座,六节观摩课,每人一篇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一个作文教学设计,两次集中研讨……虽安排紧凑,但漫步于其中深深感受到了省锡中的大气和温润。
随记一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大咖云集。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省锡中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唐江澎,著名杂文家、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省中语会副理事长曹勇军,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兴才,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张克中,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副校长肖培东等专家、名师为学员讲学。名师们围绕“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高中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等主题展开论述,呈现了名师们在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领域的实践探索。其中陈兴才、肖培东还执教名师示范课,为学员示范作文教学。“一个人的阅读史,串联起他的语文学习历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写作的规范性很有限,我们不能以狭小的写作范围把学生限制在不想表达的欲念里”;“能不能把文章写好,首先在于思维的品质,其次才是表达能力”……字字珠玑,专家们如是说。
随记二
印象最深的是省锡中唐江澎校长。对于语文教师,唐校长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似乎就是一个符号,代表着语文学科教育的高度和尊严。“教育的核心立意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唐校长的讲座,从锡中的历史校训谈起,从一张照片道来,“九十年前我们的校长可以为一个一学年没有请假的孩子拍照,以资鼓励……在那样的时代,这是何等的育人情怀,这张照片,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和启示”。唐校长认为,教育作为人类的永恒事业,应有自己的坚守,一个学校的教育文化有一部分应该是恒久不变的。锡山中学从百年磨砺中,吸纳时代精神确定学校的育人哲学和目标:体貌谦恭、学养厚重、胸襟旷达、志趣高远。
随记三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工作十几年了,对于作文教学一直有这样几点印象:理论太多,实践性不强;说的太多,做的太少;研究很多很深很玄,做起来很浅很浮很空;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十个老师,十种做法;作文教与不教,几乎没有差别;老师不想教作文,学生不愿意写。诸如此类看法和认识,不一而足。相信在一线教学的很多同仁,都有类似的体会吧。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堪忧混乱,细细想,问题在哪呢?
在锡山高中非常有幸听了肖培东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见一斑窥全豹,非常有收获,似乎也从中有些意外的收获,之于上述的困惑,也有点释然。学生本身就是具有天然原始表达欲望的潜在写作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动甚至驱动学生的写作欲望和表达诉求,任何没有内在驱动的写作都是伪写作假写作。因此,作文教学要很好的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引领唤醒学生沉寂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的深入思考架设梯子和搭建桥梁,以期实现思维的跨越,也就是思想上的深刻表达上的艺术性。其次,教学生写作,自己先要成为写作者。真正的写作教学,总是需要教师的身体力行下水试探,否则学生的几斤几两你谈何清楚了然呢?我们不可以是旁观者和指手画脚的人。因此,写作教学,老师是组织者、引领者,更是伴随学生共同成长的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做裁判员也要做运动员。
随记四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是形而上的东西越少越好。听过很多作文课,总觉得套路理论痕迹太深,形式上高大上,最后学生的收获是什么?生搬硬套还是概念的搬运工,无迹可寻。我认为,写作知识的传授不能成为高中作文教学的主体,作文课不是写作知识的传授课,作文技巧要融合于写的过程和想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这才有意义和生命力。为何这么说呢?写作的本质是思维的呈现过程,写作构思的智慧精妙更多的是个性化的使然,非理论指导的结果。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