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特点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读准字音句读,掌握里面重点字词,特别是一些语助词
3.分析主人公情感变化,了解女性意识的觉醒
4.深层剖析本文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主人公形象分析,挖掘人性中的特点,寻求其对当前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春天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再这样的时节里,让我们走进《诗经》,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情之约——《氓》
二、对话文本,理清情节
自读,请用简短词语概括情节。
恋爱——婚变——决绝
三、对话角色,聆听诉说
场景设置:作为心理专家的你,穿越千年去聆听女子的诉说。
1.女子在诉说中情感有无变化?有哪些变化?结合文本分析
有。
从对男子的称谓中可以看出:“氓”“子”“尔”“士”无 从敬称(子)到关系较密的(尔)再到男子的统称(士),最后没有称呼。
恋爱阶段:热情、痴迷(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送子涉淇”(不舍之情);
“匪我愆期,自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为男子可以违背礼俗、自许终身)
[补充:六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六礼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按序落实至少要三年时间,然而女子在与男子想定的不到一年就答应男子在秋天迎娶自己。]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等待许久,历时不短。如何理解其中的哭和笑?哭可见其用情至深和对氓仍无十足把握,否则,只需从容等待即可,相信无论卜筮结果如何,都会来迎娶她的。笑缘于氓的到来,印证了他的选择和判断,是一种如释重负般的快乐。泪眼婆娑与笑靥如花交替中何等的为难自己。)
婚变阶段:怨恨、沉痛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任劳任怨)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自我反思,错不在己,更加怨恨、委屈、无奈)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对男子三心二意的控诉和怨愤)
“至于暴矣”(对丈夫施暴的揭露和痛心)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女子的反思和承受)
决绝阶段:清醒、果断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和你结合,,应该信守承诺,白头到老,但你这样,只会让我怨恨终生。表达对男子的极度失望而发出的愤绝之辞)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并不是期盼丈夫回心转意,而是毅然决然的离开。刚强果决,清醒的认知,女性的自主意识)
2.预习中,很多同学将主人公定为弃妇,你是否认可?
一般弃妇诗:《郑风·遵大路》中,“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白居易《新乐府·母别子》“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主人公敢爱敢恨,有执着于追求美好爱情的热诚和痴迷,也有痛定思痛的反省。有现代女子平等独立自主的色彩。并非被抛弃,理解为一种主动离开也未尝不可
追问:如果氓在情感已变的情况下,出于承诺未抛弃她,对她而言是否是件“幸事”?她是否会选择留在男子身边?
不会,“淇则有岸”,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徒具形式的婚姻中“她”很可能还会做着苦尽甘来的美梦,继续沉迷而难以自拔,最后恐怕连自尊都没有了,这是更大的可悲。此时更是一种解脱。被弃在客观上成全了“她”,这种觉醒值得我们赞许。
四、对话作者,反观人性
“诗言志,诗缘情”中国诗表现人性的主张。
1.女子为什么会遭遇婚姻变故?文中是否有直接陈说的语句?
有,“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痴迷于爱情:(感性大于理性)
• “女殆痴于情焉者耳”“为情所累,以至于一误再误,至于不可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如:“她”甘愿为氓放弃婚姻礼俗中的不可缺少的“良媒”;哭笑无常皆因为对于氓的痴迷体现内心在期待和担忧的煎熬中沉浮;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缘于她的精神支柱。
两性的不平等: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无论生理还是心理角度,男女都有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女子对婚姻的依恋度和期待程度高于男性;男子的主导地位使得他们拥有了欺侮、奴役女性的特权。
2.整首诗似乎都是立足于女子的视角,男子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从男子的角度分析这段婚姻失败的原因。
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
•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曾有“金屋藏娇”承诺的汉武帝最终还是厌倦了阿娇
• 司马相如对卓文君虽有《凤求凰》的爱情召唤,夫妻两人也有“当垆沽酒”的患难生活,司马相如亦不免心生遗妻纳妾之念
烂漫的爱情在日常琐碎的婚姻生活中日趋平淡。
婚姻不仅需要爱情做基础,更要有责任和义务。
得来容易便不去珍惜
女子违背礼俗、自许终生的做法让男子有一种极易得到的优越感,极易得到也往往极易抛弃。
3.穿越千年的这首爱情悲歌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爱情婚姻家庭)
女子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应当把自身的幸福寄于别人身上,寄托于男子的不负心和专一。只有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心灵不受束缚,才能获得人生的快乐。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的,之前已经用了一课时扫清了文字理解障碍。但是这节课学生对文字的敏感程度仍旧很低。只可能跟文本的特点有关系,《诗经》大多以四言为主,很多字词是取自那个时代的特定含义,穿越了千年,对于今天的学生去理解难免会有障碍。
个别学生虽然知道了文字的含义,但是仍不能对文字渗透的情感进行深度理解,往往浮于表面。以至于不能很好理解文中的女主人的独特魅力。学生一次次的给男女主人公贴着标签,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这种强烈的是非观念往往成为客观评价人物的最大障碍。
我旨在挖掘文字背后的人性特征,可能对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而言,有些形而上,也有些太深,学生最后进行分析中,未能加深理解,有点浮度。因为时间的关系,文中的手法介绍和赏析这节课舍弃了,我再下节课进行了补充。《诗经》的艺术特色,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希望我能在这短短40分钟中,给学生一些人生启迪,这是我这次开课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