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第8周语文组组内公开课——《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17-11-06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gll
《兰亭集序》教案
张元丽
一、教学目标
掌握课文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文学常识
培养探究质疑精神,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其文学性、情感性和艺术性
感悟王羲之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探究质疑精神,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其文学性、情感性和艺术性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检查落实上节课字词掌握情况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
修禊事也:修 举行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引(之)以(之)为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局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 ……的原因
悟言一室之内: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一室之内悟言
虽趣舍万殊:趣通“取”
终期于尽:期 注定
所以兴怀:所以 用来……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 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齐 把……看作相等
(二)初读文本,找出修改之处
1、序以帖传乎,帖以序传乎,一序一帖双绝璧;亭因人名焉,人因亭名焉,斯亭斯人两奇观 。
2、五处修改
(1)“此地有崇山峻岭”原为“此地有峻岭”
(2)“或因寄所托”原为“或外寄所托”
(3)“向之所欣”原为“于今所欣”
(4)“悲夫”原为“大可悲也”
(5)“岂不痛哉”原为“岂不伤哉”
(6)“有感于斯文”原为“有感于斯作”
3、逆流而上
为何要将“作”改成“文”?
作:诏策、檄移、章表、奏启 ——应用文
文:诗骚、文赋、乐府、颂赞——抒情性、文学性
4、找出能体现文章文学性的地方(至今仍在使用的词语、成语或短语)
“此地有崇山峻岭”原为“此地有峻岭”,改后句式一致工整,朗朗上口
“或因寄所托”原为“或外寄所托”,后面有“放浪形骸之外”,改后不重复,更简洁
“向之所欣”原为“于今所欣”,“已为陈迹”是过去完成时,改后时态一致
“悲夫”原为“大可悲也”、“岂不痛哉”原为“岂不伤哉”,改后情感比之前更强烈
表达:精警凝练 自然生动
文学性
情感:浓郁强烈 曲折有致
(三)质疑探究
抛出对本文质疑的声音,思考是否合理。
1、羲之此《序》,低徊慨叹,情溢于辞,殊有悱恻之致;究其心蕴,析以义理,反杀风景。——钱钟书
2、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施蛰存
乐也——景美人雅——(变化)
痛哉——终期于尽——个人 由浅到深,层层递进
悲夫——古今同理——人类
(四)总结
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很多老师都知道,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注重字词句的记忆和背诵,而应关注炼字炼句处;关注章法考究处;警惕“翻译”的干扰,渗透出文化的意义。
文章,是就文言文表达功能来说的,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他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文学,是指表现形式,古典散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
文言文章法的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即“文道统一”处。
文化,“经典的力量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本学年语文组确定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如何在一篇经典的《兰亭集序》中发掘出思维能力培养的因子,是我在备课前着力关注的问题。《兰亭集序》历代都是以书法名品著称于世的,而我们的教材编者将其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出发点肯定不是基于其书法上的艺术性,我必须发掘其书法上的艺术性与选入教材的文学性两者之间的联系。经过仔细思考,最终选择从书法上的六处改笔入手,将探究其改笔背后的深刻意味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角度还是非常新颖的,课堂效果也不错。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比如为了兼顾文与言,我在课上的前10分钟,设置了回顾文言字词句式的内容,导致最后一块“探讨《逍遥游》与《兰亭集序》两篇文章作者在人生观价值观赏的差异”没有来得及充分讨论,不失为遗憾之处。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