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明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就诗歌鉴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类,就存在问题寻找对策
重点:发现问题、寻找对策
难点:寻找对策
教学过程:
准备工作:
1、 学生完成2014-2016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以及2015-2016苏锡常镇一模诗歌鉴赏题(其中2014-2016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2015苏锡常镇一模诗歌鉴赏题为第2次做)
2、 根据三张表格了解诗歌鉴赏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能力点(表格附于文后)
3、 对照答案进行6次诗歌鉴赏题失分原因统计
一、学生近期所做诗歌鉴赏题目情况分析
1、3年高考、3年一模诗歌鉴赏题均分分析
数据说明:第一,我们诗歌鉴赏的水平比较低,连市平均都没有达到。第二,说明练习并没有有效提升我们诗歌鉴赏的水平。我们在低水平重复。我们二轮复习的目标,就是想办法突破这种低水平重复的情况。
2、诗歌鉴赏题失分原因统计结果分析
看不懂 |
★★★★★能力问题 |
不会概括 | |
紧扣题目解读诗歌的意识不强 |
★★★阅读习惯问题 |
审题不清 | |
审题不清 |
★★知识储备问题 |
常见答题规范 不熟悉 | |
表达技巧 掌握不全面 |
二、根据存在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讨论,要求针对三类问题拿出具体的方案。
明确:
知识储备问题,有现成资料,但资料太多不利于记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分类编排,也可以请老师帮助进行分类,比如容易混淆的题目分类就可以由老师来做。
阅读习惯问题,自己有意识注意了再加强训练会有改变,主要是要知道要养成怎样的阅读习惯。
能力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储备问题和阅读习惯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先说理解能力。诗歌为什么会读不懂?是不是两种情况,字面意思就不懂,和字面意思都懂,但连起来什么意思不懂?字面意思跟什么知识积累有关?情感内涵,没有不懂的,只有读得不够细的问题,诗歌主要是抒情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常人的感情,正常人怎么会不懂呢?这一条是跟阅读习惯有关的。
知识储备够丰富,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能力自然会提高。
知识储备是记忆的问题,相对来说简单一点。那么,要养成怎样的阅读习惯呢?我们先不谈理论,先来看我们刚做过的题目。
三、结合近期所做诗歌鉴赏题的讲评示范诗歌鉴赏应有的阅读习惯
1、 《同温丹徒登万岁楼》:出示两位同学对第1题的解答,讨论问题所在
明确:都没有联系上下文,都忽略了意象本身的含义
注意联系上下文;关注意象含义(意象一般有固定的含义,当然不绝对,但是结合语境能够讲通就对)。
2、《同温丹徒登万岁楼》:出示两位同学对第3题的解答,讨论问题所在
引导学生细读,注意片言只语中透露的感情,如“王师”表明作者对于战争并没有厌恶。
要细读,要以诗歌本身为依据,不要贴标签。
3、14年高考题第1题:普遍的回答与参考答案比较分析
注意紧扣题目理解诗歌
总结:无非就是读细一点,关注题目、关注意象特定含义,关注片言只语透露的感情。
四、实践:解读李清照词《渔家傲 记梦》
附:
表一:诗歌鉴赏题个人失分原因统计
原因 |
2014年 高考 |
2015年 高考 |
2016年 高考 |
2015年 一模 |
2016年 一模 |
2017年 一模 |
|
|
|
|
整首诗 看不懂 |
||||||||||
大概懂 没读透 |
||||||||||
紧扣题目 解读诗歌的意识不强 |
||||||||||
审题不清 |
||||||||||
常见答题规范不熟悉 |
||||||||||
表达技巧 掌握不全面 |
||||||||||
不会概括 |
||||||||||
其他 |
表二:诗歌鉴赏近三年高考与模考考点
考点 |
2014高考 |
2015高考 |
2016高考 |
2015一模 |
2016一模 |
2017一模 |
形象 |
10(2) |
10(1) |
10 |
10(1) |
10(1) | |
语言(炼字、风格等) |
||||||
表达技巧(名称、效果) |
10(3) |
10(2) |
10 |
10(2) |
10(2) |
10(2) |
情感 |
10(1) |
10(3) |
11 |
10(2) |
10(1) 10(3) |
10(2) |
思路、结构 |
10(1) |
10(1) |
表三:诗歌鉴赏近三年高考与模考能力检测点
2014-2016江苏高考
能力点 |
2014 |
2015 |
2016 |
理解 |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
11、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概括 |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
10、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
鉴赏 |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
10、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
2015-2017苏锡常镇一模
能力点 |
2015 |
2016 |
2017 |
理解 |
(1)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5分) |
(1)北雁南飞本是秋天常见景象,诗人在颔联中却说“塞鸿何事复南飞”,如何理解?(2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2)赏析这首词的结句(5分) |
概括 |
(1)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5分) |
(1)上片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片的写景艺术。(5分) | |
鉴赏 |
(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
(2)诗的颈联以哀景写哀情,请简要分析。(4分) |
(1)上片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片的写景艺术。 (2)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
反思
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考试中得分率比较低的一块,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无论什么学校、无论哪次考试,几乎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这次学校要求开课,我就选择了诗歌鉴赏,想借此机会督促一下自己去研究这个问题。
因为已经是二轮复习,学生对于诗歌鉴赏题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想得先知道学生了解到什么程度。出于这个想法,我集中印了近3年高考和近2年苏锡常镇一模的诗歌鉴赏题让学生做,其中高考题和2014年的一模题学生都已经在不同的练习中做过,这次属于第二次做,2016年的一模题属于没有做过的新题,再加上不久前一模的诗歌鉴赏,我觉得对这样6道题目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基本是可以看出学生现在诗歌鉴赏的水平了。
学生当堂完成这5道题目后,我给他们一一打了分,然后请他们对照答案、对照我给出的几张表格就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然后我再计算出各题的均分,对全班学生的分析归纳进行统计。结果不出我的预料,二次重做的那些题目,得分率并没有明显优势,这充分说明复习到现在,学生仍然是在低水平重复。而学生自己分析出来的问题,也如我所预料的那样集中在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两块。虽说结果不出我所料,但这些分析是有意义的,那就是学生通过这个过程,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解决所存在问题的方法,其实说到底是完善知识储备和改进阅读习惯,完善知识储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把这堂课的目的定位于改进阅读习惯。这听起来没什么新意,好像是老生常谈,好的阅读习惯无非就是要细读、要联系上下文读等等,这些学生难道还不知道?可是,理性上有了认识并不等于好习惯的养成,所以我认为到了二模复习的时候,在阅读习惯方面下功夫还是需要的。而且,在学生明确问题后,以他们刚做过的题目为例来做细读的示范性解读,会更有说服力。
当然习惯的改进非一朝一夕之事,我想今后每次做完题目就带领学生做细读的示范性解读,让他们不断体会到细读是有助于他们读懂诗歌、提高得分的,应该会慢慢有所进步吧。
之前讲评其实也都会带领学生细读诗歌,但一般都是先解读,再讲答案。现在看来,如果不结合题目让学生不断看到细读后得出答案的过程,“细读”于他们而言可能就只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概念。而且,没有自身问题分析这些背景的铺垫,学生每次听讲评可能都只会关注具体的答案,而意识不到“细读”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