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在校 领导的支持下, 在全体语文教师密切配合下顺利开展,踏踏实实地完成了一些任务。一学期来,语文组的老师走到了一起,共同探索。这 其中非能用成功失败或快乐伤心一言概之。 现将本学期的具体工作总 结如下:
一、以学习促发展,更新教学理念
1、开学初带领本组老师们认真学习了市教育局下发的《常州市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文件,关注备课组建设,加强数字化项目学习,以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为依据,梳理各学科教学关键性问题,并组织研究团队,对学科教学关键性问题的成因、多元理解、结构再造等进行研究,最终形成成果进行发布。
2. 常规的理论学习,主要采取集中学习和单独学习两种形式。一是集中学习。 网上下载了《新课程改革标准(讨论稿)》,清楚掌握不同学段对教学的不同要求,准确把握学科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动向;学习《课堂设问、提问策略》、《从想象出发,喜欢写作》等文章,扩大交流视野,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明确教学方向,探讨教学过程中的不解和疑惑,从而实现集思广益,提高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个人学习,有的老师钻研、探讨课型,有的老师积极撰写论文,还有的老师研究课题......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
二、以课题促教研,深入教学研究
1、在校师发处的帮助下,上学期,我们不少老师积极进行市级课题申报。其中王伯美、蒋霞、张元丽、顾岚岚四位老师申报了课题。最终申报成功一个市级课题,并通过中期评估。
2. 部分教师积极参加省、市课题,并围绕课题展开教学研究活动。上学期,教研组的老师围绕写作教学中教学评一体的写作量表制定的研究开设了一节市级公开课,得到了课题组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以参赛促教学,提高业务技能。
在学校办学理念、各科室的指导下,教研组老师参加了各级各类的比赛。
1. 张奇飞老师参加了常州市经典诵读比赛,荣获市一等奖。
2. 积极组织老师们参加常州市中语会论文比赛,在2017年,顾岚岚老师的教学论文获一等奖;张元丽、孔瑜老师的论文获二等奖。
3. 认真准备,参加常州市评优课比赛,在上学期进行了第一轮比赛,最终参赛的张奇飞、王伯美二位老师顺利进入第二轮课堂教学比赛。
4. 召集青年教师,明确意识,认真面对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活动。最终房韵、王伯美、闫睿、周强伟四位老师分获校一二等奖。
四、以集体促备课,达到事半功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我们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由于我组人员较多,所以集体备课时,我们是分年级组进行。在备课组内实行定课题、定时间、定主讲人、全体参加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力求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课后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
五、以活动促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特色的活动。比如:高一年级的诗歌朗诵比赛,高一年级名著小报活动、高二年级一站到底语文知识比赛,常州市作文竞赛,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们语文学习的生活,促进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在上学期里,我们还是比较团结合作:当有老师需要帮助时,大家都乐于助人;当有老师提出困惑时,大家就开诚布公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当有老师有好的教学资源时,他会无私的和我们一起共享……但我也看到了困难和不足
1. 缺少动力机制和真诚对话,很多时候教研活动并没有被教师认为是自己专业发展的内需与外驱力。
2. 教研活动缺少深度。很多教师肩负着学校很多任务,一两节的教研活动没有办法完成,很多时候都是匆匆结束。老好人大大的存在。
3. 教研组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还不够,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依然没有跳出应试的窠臼,对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关注不够。这些有的是痼疾,有的是新出现的问题。面对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更快、更好地提升语文组的品质,适应学校办学理念,是摆在面前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