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课堂,师生共鸣
---------记市三中青年教师成长营诊断课活动







2016年10月31日到11月4日,三中一批青年教师开展了一场名为“关注学生需求创生绿色课堂”的诊断课活动。这批教龄在3到10年的年轻教师立足课堂、以生为本,恰到好处的诠释了何为“绿色课堂”。青年成长营的这16位老师分别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物史地、心体美各教研组。他们为我们展示了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示范。
作为学校的青年教师,担负了更多的使命。教学与科研的双提高成为这批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并以此时时鞭策自己。自此次活动方案提出以来,每个成员都甄选课题、积极备课、研究课型,并能很好的利用教研组、备课组的优质资源,群策群力,紧紧围绕绿色课堂的理念展开教学。
语文组的乐文玉和叶荣荣老师在语文组集备基础上,众人集体设计教学流程,教师个人根据班级情况单独备课后,最终成型。在充分立足学生本体基础上,老师带着学生细细品读,走进那阳光朗照的江南冬日。闫睿老师通过对王维《送沈子福归东》的学习,引出有关“送别诗”的相关知识理解,为期中考试的诗歌鉴赏做些准备。数学组范云、丁里顺和张刘成老师,分别针对不同年级的期中复习课开设教学活动。他们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对问题中涉及到的方法加以及时归纳概括。英语组钱玺仰老师在导入环节,以讨论日常生活的话题入手,上课开始就使得课堂充满轻松愉悦的气氛,在教学环节中,采用“预测”“阅读”“归纳”“讨论”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从整体到部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
历史组张坤玲老师在讲学生运动中,不仅局限在北京、上海,将立足点放在常州本地,既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果不其然,从本地学生的事迹入手,学生会更有亲切感,理解起来更容易。上课过程中,张老师出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学生的课表的时候,学生很兴奋。物理组黄治海老师的课堂着重于提升学生的物理模型转化能力。同组的王鑫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练,从基本的题目中自己回味已学的物理知识,随后老师结合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炼方法,构建知识框架。地理组李丽萍老师则基于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节生动的地理研究课。老师在课前进行了充足的准备,从中国知网、一师一优课等平台多方搜集素材,查阅《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地理教学》等相关文献,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为帮助学生理解而教。
心体美组的高波老师在“玉石之美”这个重点环节中,通过淹城玉琮、红山玉龙、翠玉白菜等学生感兴趣的玉器形象,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和思考。在欣赏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如何灵活运用刚学到的“俏色工艺”和“因材施艺”等知识,组织学生通过“我来设计”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迁移知识的能力。赵俊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心里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从而初步形成“参与——体验——感悟——调适——提升”模式。付凯老师在课程安排中由易到难,由基础练习到传接配合,设计过程中考虑到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在本次活动中,以往“一言堂”的课堂发语权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与教师思维在课堂的碰撞,并且已然成为常态。每位老师都能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的践行了何为“绿色教育”,这种充满灵性和生命关怀的课堂让我们更好的体会到“人”的教育。“诊断课”重在反思之后的进步,所以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课后的评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开课老师与同组老师进行了及时沟通,开展对本课的诊断活动。思想在这里再次发生了碰撞,青年教师在听取百家之言后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和再度反思,并能调取开课视频进行反思。有些老师意识到自己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最后课程结束比较仓促,对于学生问题解决的点评也略显模糊仓促。同时,大家多数意识到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训练,无论在文科课堂还是理科课堂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学生思维得到更多的激发,并且活跃起来,从而使得课堂效率达到极大的优化,这些问题也略显棘手。有些老师在观看完自己的视频后,感慨颇深,发现了以往自己很难发现的问题。如不必要的走动太多,严重干扰学生的听课;对前排与后排的学生关注度较少等。
课堂上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不露声色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让课前的教学预设与教师的临场机智协同登场,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中让学生的求知过程成为激情之旅。课前的认真备课和集体磨课,课后的及时评课,给开课老师以充分的反思和精进时间,消化吸收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总之,这次诊断课活动的开展,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促进其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实践“绿色课堂”的教育理念,扎扎实实站在讲台上,用自己的风格诠释“绿色”。(叶荣荣)